沙門氏菌有哪些特征

沙門氏菌有哪些特征

1、沙門氏菌的特征

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的一種細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為致病菌。

沙門氏菌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桿菌(比大腸桿菌細),(0.7~1.5μm)×(2~5μm)散在,無莢膜和芽孢,(除雞白痢沙門氏菌、雞傷寒沙門氏菌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運動,大多數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細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紅細胞。

沙門氏菌屬也是嗜溫性細菌,在中等溫度,中性pH,低鹽和高水活度條件下生長最佳。生長最低水活度為0.94。兼性厭氧,對中等加熱敏感。同樣,該菌屬能適應酸性環境。通過衛生以防止二次污染;蒸煮;巴氏消毒等控制。正常家庭烹調,個人衛生可以防止煮熟食品的二次污染,以及控制時間和溫度一般都能充分防止沙門氏菌病的發生。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態、生化性狀及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2、該菌屬可致三類疾病

沙門氏菌病;傷寒;非傷寒型沙門氏菌敗血症和無症狀帶菌者。

非傷寒型沙門氏菌敗血症可由各型沙門氏菌感染所致,能影響所有器官,有時還引起死亡。幸存者可變成慢性無症狀沙門氏菌攜帶者。

沙門氏菌胃腸炎,潛伏期一般6-72小時,主要症狀為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發熱寒顫頭痛。病程一般1-2天或更長。感染劑量為15-20個菌,死亡率達1-4%。最易感群體是年幼兒童、虛弱者、年長老人、免疫缺陷者等。污染源主要是人和家畜的糞便,沙門氏菌常存在于動物中,特別是禽類和豬。在許多環境中也有存在。從水,土壤,昆蟲中,從工廠和廚房設施的表面和動物糞便中已發現該類細菌。它們可以存在于多類食品中,包括生肉,禽,奶制品和蛋,魚,蝦和田雞腿,酵母,椰子,醬油和沙拉調料,蛋糕粉,奶油夾心甜點,頂端配料,干明膠,花生露,橙汁,可可和巧克力。

3、沙門氏菌感染的表現有何特點

腸炎型(食物中毒)

是沙門氏菌感染最常見的形式,潛伏期一般為8~24小時。起病急驟,常伴有惡寒、發熱,但熱度一般不甚高,同時出現腹絞痛、氣脹、惡心、嘔吐等症狀。繼而發生腹瀉,一天數次至十數次或更多,如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有些有惡臭。糞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帶膿血,當炎症蔓延至結腸下段時,可有里急后重。病程大多為2~4天,有時持續時間較長。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時,以腹瀉、高熱為主,膿血便多見;成人高熱較少,熱程較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較多,而兒童高熱較久,嘔吐及脫水較多。

偶有呈霍亂樣暴發性胃腸炎型者,病人嘔吐和腹瀉均劇烈,體溫在病初時升高,立即下降,脈弱而速,可出現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肌肉痙攣、尿少或尿閉,如搶救不及時,可于短期內因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周圍循環衰竭而死亡。

傷寒型

非傷寒沙門氏細菌感染時,可引起類似傷寒的臨床表現,其中以豬霍亂菌較常見。症狀一般較傷寒輕,長期發熱,伴胃腸道症狀,或以胃腸炎為前驅表現,皮疹少見,腹瀉較多,可見脾腫大,白細胞總數低下,而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症少。病程大多僅1~3周,血和糞便培養可獲有關沙門氏菌。復發機會比傷寒多。

敗血症型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門氏菌感染引起敗血症的機會不到10%,而艾滋病(AIDS)可高達45%。敗血症型患者約有1/3~1/2有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發病,預后較差。本型以長期發熱為主要特征,體溫可高達40℃以上,呈不規則熱(弛張熱或間歇熱),伴反復寒戰、出汗、頭痛、惡心、厭食、體重下降,部分患者有胃腸炎症狀,偶見脾腫大,約1/4患者在病程中出現局部感染病灶,以骨關節最常見,且可累及多關節,遷延不愈,形成瘺管。新生兒、嬰兒的腦膜易受侵犯,病死率可高達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氣管肺炎、肺膿腫、胸膜炎、膿胸、心包炎、心內膜炎、腎盂腎炎等。

局部化膿性感染

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好發于縫線處、骨折處、組織器官移植處、動脈粥樣硬化斑處以及有腫瘤處等原先有病變,或活力不強的部位。本型無胃腸炎或全身症狀,僅有膿腫形成,并呈慢性化傾向,需靠病原菌檢查以明確診斷。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