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病因

輪狀病毒病因

1、輪狀病毒病因

病毒感染: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能否致病取決于感染病毒的數量,入侵病毒量多,有助于病毒侵入,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通過兩個途徑引起腹瀉:一是輪狀病毒直接對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損害,引發病理改變;二是輪狀病毒在復制過程中的代謝產物作用于小腸內皮細胞,破壞了腸內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瀉。少量的病毒會被人體自身免疫掉,不會發病。

生理因素:機體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導致該病的發生,機體腸上皮刷狀緣的乳糖酶(為輪狀病毒受體)含量較多時,如在嬰兒時期,則容易感染輪狀病毒。隨年齡增長,此酶量減少,易感性下降。

免疫力低下:各種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時,有助于輪狀病毒侵入,誘發疾病。

2、嬰幼兒患者輪狀病毒潛伏期

潛伏期為24——72h,起病多急,嘔吐常為首發症狀,伴有腹瀉1天數次不等,多為大量水樣便,黃綠色,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可呈假性霍亂腹瀉。患者有低熱,很少超過38℃。發病初期多數伴有流涕,噴嚏與輕咳。半數以上的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與酸中毒,可因嚴重脫水,病情在數小時內惡化而死亡。一般發熱、嘔吐多在48h內消退,而腹瀉可持續1周以上。病情重者,對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常需數周至半年方能恢復。

3、成年患者輪狀病毒潛伏期

潛伏期最短數小時,最長可達1周,平均2——3天。本病多起病急,以腹痛腹瀉為主,乏力,伴惡心嘔吐等。大便多為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腹瀉一般每天5——9次或10余次不等。嚴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腸鳴音增強,腹部壓痛以臍周明顯,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脫水。多數患者體溫正常,少數患者有低熱。

輪狀病毒會引起嬰幼兒腹瀉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徑為糞-口途徑,臨床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呈滲透性腹瀉病,病程一般為7天,發熱持續3天,嘔吐2——3天,腹瀉5天,嚴重出現脫水症狀。

輪狀病毒腸胃炎是一種從溫和到嚴重的疾病,有一些表征像是嘔吐,水輪狀病毒狀腹瀉,以及低程度的發熱。症狀通常是從嘔吐開始,接著是四到八天的大量腹瀉。輪狀病毒感染較容易造成脫水的細菌性病原體還要更常引起脫水的現象,也因此,脫水成為輪狀病毒感染的最常見的死因。

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症狀表現

當兒童受到這類病毒感染時,在症狀發生前大約會有兩天的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症狀通常是從嘔吐開始,接著是四到八天的大量腹瀉。

在人一生中,感染輪狀病毒A種會有這樣的經過:第一次感染通常會產生症狀,但是下一次的感染通常會是典型的無症狀,因為免疫系統提供了部分的保護機制。所以,感染症狀發生的比例于兩歲以下的兒童最高,之后漸漸降低直到45歲為止。

雖然新生兒感染的機會很常見,但是通常都是溫和的症狀或是無症狀疾病;最嚴重的症狀都會發生在比較大一點的出生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以及發生在有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的小孩身上。因為從童年獲得的免疫力,大部分的成人對于輪狀病毒并不易受到影響;成人發生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其他病因而非輪狀病毒,但是成人的無症狀感染依然在社群中帶有感染症的傳染性。有症狀的再感染通常因為感染了不同血清型的輪狀病毒A種。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