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通過血液傳播嗎

幽門螺旋菌通過血液傳播嗎

1、幽門螺旋菌的傳播途徑

幽門螺旋菌并不能通過血液傳播。以下是幽門螺旋菌的傳播途徑。

1.1、共餐這是得了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像感冒一樣,“一人生病全家吃藥”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議居家中最好搞好衛生,食用公筷等。另外,經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頻繁出差的人須多加注意。

1.2、在牙齒繁殖傳播很多人早上的刷牙都是草草了事,須不知幽門螺旋桿菌可在牙菌斑和齲齒上生長繁殖。所以刷牙這一工作要嚴格把關,做好對幽門螺旋桿菌繁殖的隔離工作。

1.3、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病的高發因素,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頻繁途徑之一就是生吃膳食。現在西餐普遍,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的習慣使然,或者打火鍋時肉都還沒燙熟,卻早已吃得不亦樂乎,這些都有可能存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安全隱患。

1.4、接吻研究表明,唾液中也可以顯示到幽門螺桿菌的蛛絲馬跡,如果情侶深度接吻,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將自然暢通無阻,所以接吻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最直接的途徑,望情侶們慎重。

2、感染幽門螺旋菌的症狀

中國幽門螺桿菌科研協作組資料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25%~64.39%。幽門螺桿菌感染兒童后大多表現為“無症狀攜帶者”,慢性腹痛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最常見的表現,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噯氣、反酸、便秘等症狀,要引起注意了。一旦感染并有相應的症狀,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學術界一致認可它是“炎症-癌症”的轉化,認為長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導致細胞的惡變,引發惡性腫瘤,因此推薦小兒預防,成人則應積極殺滅治療。

3、幽門螺旋菌的結構

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簡稱Hp。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由巴里·馬歇爾(BarryJ.Marshall)和羅賓·沃倫(J.RobinWarren)二人發現,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長2.5~4.0μm,寬0.5~1.0μm。幽門螺桿菌是微需氧菌,環境氧要求5~8%,在大氣或絕對厭氧環境下不能生長。

幽門螺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

幽門螺旋菌如何治療

1、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有:胃復春片、 羥氨芐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環素、強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機膠態鉍劑(de-nol等)、胃得樂(胃速樂)、樂得胃、西皮氏粉和胃舒平等。潰瘍病患者尚可適當結合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加上兩種抗菌素,或者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加上一種抗菌素。

2、用藥方案:奧美拉唑 (泮托拉唑或者雷貝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甲硝唑)

3、治療時間:療程一般為兩個星期。由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抗菌方案的廣泛應用,有可能擴大耐藥性問題的產生。因此,將來替換性的治療或預防策略,如疫苗預防或免疫治療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

幽門螺旋菌如何預防

1、控制傳染源。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對家庭和社會而言,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具有潛在的傳染風險。因此,早在2015年下半年發布的“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中就提出了“除非有抗衡因素(如伴存疾病的限制、社區高再感染率等),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根除治療”的陳述。減少傳染源,無疑有利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預防。

2、切斷傳播途徑。幽門螺桿菌是典型的經口傳播的細菌,口腔不僅是其進入人體的畢經之處,也是幽門螺桿菌的重要孵化基地,幽門螺桿菌在口腔定植之后,便會不斷繁殖壯大,并源源不斷的向胃中輸送。保持健康的口腔環境,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定植,切斷其傳播途徑,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的關鍵。因此,對于每天的口腔清潔工作,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刷好牙,刷牙的同時清除口腔幽門螺桿菌才是重中之重。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