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1、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血小板生成減少。遺傳性血小板減少:如橈骨缺血伴血小板減少症、先天性無巨核細胞性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骨髓浸潤性疾病(先天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及新生兒風疹等。獲得性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單純巨核細胞再生障礙血小板減少症、腫瘤細胞浸潤骨髓、骨髓硬化症、物理作用(如放射線)、化學因素(如藥物)、周期性血小板減少症、細菌感染、營養缺乏、飲酒及溶血等。

2、血小板是什么

血小板(bloodplatelet),簡稱: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體積小,無細胞核,沒有規則形狀,(100~300)×10^9個/L,直徑為2-3微米。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沒有功能的細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動物血液中。沒有細胞核結構,即沒有染色體。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補破損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顆粒內含有與凝血有關的物質。當血管受損害或破裂時,血小板受刺激,由靜止相變為機能相,迅即發生變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團;同時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漿內的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纖維蛋白原變成絲狀的纖維蛋白,與血細胞共同形成凝血塊止血。血小板顆粒物質的釋放,則進一步促進止血和凝血。血小板還有保護血管內皮、參與內皮修復、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血液中的血小板數低于10萬/μ1(100×10^9/L)為血小板減少,低于5萬/μL(50×10^9/L)則有出血危險。

血小板減少的症狀

1、臨床上,出現貧血的症狀,是血小板減少症狀的重要表現。但是,由于患者的發病因素有所不同,導致患者貧血的情況也有所差異,一般情況下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兩種。急性主要是指白血病、再障以及急性血管內溶血等病症所致;亞急性主要是指急性再障、細胞性貧血以及自身免疫性貧血等常見病症。

2、當患了血小板減少這種疾病后,患者還會常出現出血的症狀。該症狀主要發生在患者的皮膚表層,一般情況下,可以明顯看出大塊的瘀斑。此外,部分患者的牙齦,鼻部、口腔等處也會出現出血的症狀。嚴重時,患者的消化道及內臟也會出現出血的症狀。

3、發熱、臉色發白也是血小板減少症狀之一。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抵抗能力逐漸下降,以至于很容易受到感染。臨床上,患者常會出現發熱、臉色蒼白、全身乏力等症狀。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症狀。

血小板病症患者的護理

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環境清潔,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溫濕度適宜,室內定期進行紫外線照射消毒。

患者應充分臥床休息,避免過多或過早行走活動。

患者避免接觸過敏原及相關刺激因素,如抗生素、花粉等。

患者食物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為主,疾病發作期間應選擇清淡、易消化軟食。有消化道出血時應進流質、冷流質飲食或禁食。

加強患者心理護理,減輕恐懼感。

症狀護理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皮膚黏膜出血部位、范圍及變化過程。受累關節的部位、數目、局部有無血腫或功能障礙。

注意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解痙劑或消炎止痛藥。避免疼痛部位外傷,盡量減少活動以減輕疼痛,促進出血的吸收。

叮囑并控制血小板減少患者不用手搔抓皮膚,以免引起出血。

血小板減少患者長期應用激素治療時,應給予低鹽低脂飲食,每日測血壓和體重,并注意療效及不良反應,不可突然停藥,應逐漸減量。

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應監測其血象變化,防止感染和出血。服用環磷酰胺的患者應多飲水,并注意觀察尿色及尿量。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