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核是傳染病嗎

骨結核是傳染病嗎

1、骨結核是不會傳染的,骨結核只是繼發于肺結核,結核菌轉移侵犯骨和關節,不具有傳播媒介等。所以患者不必擔心骨結核會傳染。

2、患者得了骨結核一定積極的進行抗結核治療,可以服用苗寨生骨方,骨結核多有食欲減退、身體消瘦、貧血或低蛋白血症。全身狀況好壞與病灶好轉或惡化有密切關系。

3、休息和營養作為改善全身情況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治療頸椎結核所不可缺少的。休息使機體代謝作用降低,消耗減少,體溫下降,體重增加,有利于體力恢復。

4、因此,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同時改善營養狀況也很重要。積極補充營養,給予可口、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營養狀況較差的可補給魚肝油,維生素B、C等。

骨結核的病因

其病因多為正氣虛弱,筋骨局部傷損。

1、骨結核是由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而引起的化膿性破壞性病變。祖國醫學因其病發于骨或關節,消耗氣血津液,致使后期形體嬴瘦,正氣衰敗,纏綿難愈,故名骨癆。又因本病成膿之后,可流竄他處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后膿液中伴敗絮狀痰樣物,故又名流痰。本病多見于前兒童和青少年。大多數病人年齡在30歲以下。

2、10歲以下,特別是3-5歲的學齡兒童發病率最高。發病部位多數在負重大、活動多、容易發生勞損的骨或關節。發病于脊柱繁榮骨癆最多,約占所有骨癆的一半,其次是膝、髖、肘、踝等關節。四肢張骨干、胸骨、肋骨、顱骨等則很少發病。

3、骨癆在清代以前的文獻中,大多混淆在陰疽、緩疽、流注、鶴膝風等病症中。直到清代,才逐步,明確地把它從陰疽、緩疽等病症中區分出來,并以“痰”命名之。

如清·《瘍科心得集辨附骨疽附骨痰俞虛痰論》曰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薩那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上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乃刺破后,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鱉背之象。

《醫門補要.腰痛日久成龜背痰》、晚清.《外證醫案匯編-卷三-流痰附論》對骨癆的病因病機進一步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明確指出“痰”因正虛之體,遭外邪入侵和損傷而發。

4、苗寨生骨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消腫、拔毒排膿、補肝益腎、強髓生肌之功效,使骨代謝恢復正常,促使壞死、老化、增生、變異、鈣化等病變骨細胞的新陳代謝,吸收營養,促進活性骨細胞生成,恢復骨骼和肌肉正常功能,內外兼顧,驅邪扶正,達到徹底治愈骨結核的目的。

現代一些將病變在骨骼的骨癆稱之為骨結核,病變在關節的骨癆稱為關節結核。

骨結核的症狀

本病常見于育齡婦女,不合并其他部位結核者,多無全身症狀,一般發病緩慢,局部疼痛輕微,骨質破壞較重常有跛行。局部常見腫脹,壓痛明顯,就醫時局部多已有膿腫或竇道形成。患側髖關節除外展略受限外,無功能障礙。

1、功能障礙

通常病人的關節功能障礙比患部疼痛出現更早。為了減輕患部的疼痛,各關節常被迫處于特殊的位置,如肩關節下垂位,肘關節半屈曲位。髖關節屈曲位,踝關節足下垂位。頸椎結核常用兩手托下頜,胸椎或腰椎結核者肌肉保護性痙攣,致使彎腰困難而小心蹲拾物等特有的姿勢。

2、腫脹

四肢關節結核局部腫脹易于發現,皮膚顏色通常表現正常,局部稍有熱感。關節腫脹逐漸增大,肢體的肌肉萎縮,患病關節多呈梭形。脊柱結核因解剖關系,早期體表可無異常發現,隨著病變發展,椎旁膿腫增大并沿肌肉間隙移行至體表,寒性膿腫可出現于頸部、背部、腰三角、髂凹和腿根部等。

如膿腫移行至體表,皮膚受累,可見表皮潮紅,局部溫度也可增高,有的甚至穿破皮膚形成竇道。同時病人多出現低熱,局部疼痛加重。寒性膿腫出現時有助于骨關節結核的診斷。

3、疼痛

初期局部疼痛多不明顯,待病變發展刺激或壓迫其鄰近的神經根,如腰椎結核的出現肋間神經痛;腰椎結核刺激或壓迫腰叢神經引起腰腿痛;單純骨結核或滑膜結核發展為全關節結核時疼痛加重,往往這時才引起病人的注意。

為了減輕疼痛,患部肌肉一直處于痙攣狀態,借以起保護作用。當病人體位改變時,尤其是在夜間熟睡失去肌肉痙攣的保護時,疼痛更加明顯,小兒常表現夜啼等。

4、畸形

隨著病變發展,骨關節和脊椎骨質破壞,上述特有的姿勢持續不變且進一步發展,關節活動進一步受限而出現畸形,脊柱結核多出現成角后凸畸形。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