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的概述

1、定義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動脈。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男性;青少年期發生,中老年期加重。

6、科室

心內科。

動脈硬化的典型症狀

1、動脈硬化的典型症狀

1.1、心絞痛

過了30歲的人血管內皮就會出現一些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表現,早期的動脈硬化是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表現,隨著動脈硬化的程度會不斷的加重;會出現一系列的動脈所供器官缺血的其他症狀表現。出現了心絞痛、冠心病的症狀表現,容易出現勞累、氣短的典型症狀表現。

1.2、長期失眠

稍微做一點事情就會容易出現疲憊乏力。晚上的時候,難以入睡。或者是失眠多夢,還會伴隨著記憶力的減退。人的體重會明顯的下降。人體的腦血管的慢性和增生性會發生明顯的改變。

1.3、主要症狀

如果患者已經到了中期的動脈硬化患者,人就會都或多或少有心悸、頭痛、頭暈、肢體涼麻、四肢乏力、胸痛、胸悶氣短、視力降低、等多種明顯的臨床症狀,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特征。

1.4、腦部動脈

人的腦力與體力會衰退,人的體表動脈像:顳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會發現明顯的變化。

2、動脈硬化的分類

2.1、細動脈硬化

細動脈硬化主要是指細小動脈彌漫性增生病變,其發生與高血壓和糖尿病有關。

開始為細小動脈痙攣,其后小動脈內膜下玻璃樣變,彈力纖維增厚,隨病程進展,中層、外膜也發生玻璃樣變,繼之中層增厚,血管變硬,管腔狹窄。

2.2、動脈中層硬化

動脈中層硬化又稱門克貝格氏動脈硬化。病變主要累及中、小型動脈,病因至今未明。

病變起自中年,隨年齡增長病變日益加重。其病理改變為動脈中層肌纖維斷裂、玻璃樣變及壞死,彈力組織日漸消失而代之以鈣化,致使血管變硬,曲屈延長。

2.3、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其病因及發病未完全明了,但已公認高膽固醇、高血壓、吸煙等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脂質代謝障礙、血客內皮損傷、血小板粘附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故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擴大,可使動脈管腔進行性狹窄、變硬,引起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性改變。

動脈硬化的病因病機

1、高血壓。高壓血流長期沖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造成血脂易在動脈壁沉積,形成脂肪斑塊并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壓不控制,心肌梗塞發生率約提高2~3倍,腦中風則約4倍。

2、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過高較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3、抽煙。香煙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損傷動脈內壁,受傷的動脈內壁會卡住膽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積形成脂肪斑塊。同時,抽煙也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減少血流量。

4、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稱做脂蛋白)會產生變性,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

5、缺少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幫忙身體把多余膽固醇從膽道與腸道排出體外,避免過剩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此外,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消耗過剩熱量,使身體脂肪比重減少,肌肉比重增加,而減輕體重。因此缺乏運動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狀動脈硬化。

6、肥胖。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心臟負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機率也較高,因而增加粥狀動脈硬化風險。肥胖,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島素阻抵抗症候群。

7、過大壓力。人會因為壓力而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傷害動脈血管內壁。

8、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發生動脈硬化疾病遺傳,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嚴重高膽固醇血症,迭積在血液中,進而促發動脈硬化發生。

動脈硬化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檢查方法

1.1、實驗室檢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異性的早期實驗室診斷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謝失常,主要表現為血總膽固醇增高、LDL膽固醇增高、HDL膽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脂蛋白增高、載脂蛋白B增高、載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增高、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90%以上的病人表現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1.2、血液流變學檢查。往往示血粘滯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1.3、X線檢查。除前述主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外,選擇性或電子計算機數字減影動脈造影可顯示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和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或動脈瘤病變,以及病變的所在部位、范圍和程度,有助于確定外科治療的適應症和選擇施行手術的方式。

1.4、多普勒超聲檢查。有助于判斷四肢動脈和腎動脈的血流情況。

1.5、血管內超聲和血管鏡檢查則是直接從動脈腔內觀察粥樣硬化病變的方法。

1.6、放射性核素檢查。有助于了解腦、心、腎組織的血供情況。

1.7、超聲心動圖檢查、心電圖檢查及其負荷試驗所示的特征性變化有助于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1.8、其它:肢體電阻抗圖、腦電阻抗圖以及腦電圖、腦X線、電腦化X線或磁共振斷層顯象有助于判斷四肢和腦動脈的功能情況以及腦組織的病變情況。

2、診斷鑒別

2.1、無症狀期或隱匿期

其過程長短不一,包括從較早的病理變化開始,直到動脈粥樣硬化已經形成,但尚無器官或組織受累的臨床表現。

2.2、缺血期

症狀由于血管狹窄、器官缺血而產生。

2.3、壞死期

由于血管內血栓形成或管腔閉塞而產生器官組織壞死的症狀。

2.4、硬化期

長期缺血,器官組織硬化(纖維化)和萎縮而引起症狀。

動脈硬化的并發症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多。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

3、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狀。

4、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時也發生疼痛則是下肢嚴重缺血的表現。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晚期還可發生肢端潰瘍和壞疽。

5、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包括暫時性缺血性發作)。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

動脈硬化的防治方案

1、動脈硬化的預防方法

1.1、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配合治療。已有客觀證據表明,本病經防治病情可以控制,病變可能部分消退,病人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病變本身又可以促使動脈側枝循環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

1.2、合理的膳食。年過40歲者即使血脂不增高,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1.3、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禆益,是預防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

1.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睡眠。

1.5、提倡不吸煙,不飲烈性酒或大量飲酒。

1.6、積極治療與本病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風、糖尿病、肝病、腎病綜合征和有關的內分泌病等。

2、動脈硬化的治療方法

2.1、擴張血管,解除血管運動障礙。

2.1.1、單硝酸異山梨醇,每次20毫克,每日2-3次;緩釋膠囊每次40毫克,每日1次。

2.1.2、硝基地平緩釋片(拜新同),30毫克,每日1次。

2.1.3、地爾硫卓(合心爽緩釋片)60毫克,每日1次。

2.2、調節血脂。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時,可用調脂藥。

2.2.1、降低甘油三脂的藥物有:非諾貝特、阿伐他汀、吉非羅齊。

2.2.2、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

2.3、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常用藥物有:腸溶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2.4、溶解血栓藥和抗凝藥。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如尿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旦白溶解酶原激活劑、肝素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