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丹毒的概述

1、定義

丹毒是一種累及真皮淺層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誘發因素為手術傷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門、陰莖和趾間的裂隙。皮膚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皸裂或潰瘍的炎症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徑。輕度擦傷或搔抓、頭部以外損傷、不清潔的臍帶結扎、預防接種和慢性小腿潰瘍均可能導致此病。致病菌可潛伏于淋巴管內,引起復發。

2、別稱

流火病

3、發病部位

皮膚、血液血管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

6、科室

皮膚科

丹毒的典型症狀

1、丹毒的典型症狀

發病前常有活動期足癬、鼻、口腔內感染病灶及皮膚外傷史,皮損出現前常有惡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嬰兒有時可發生驚厥,潛伏期一般為2~5天。

2、丹毒的分類

本病發無定處,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2.1、生于軀干部者,稱內發丹毒。

2.2、發于頭面部者,稱抱頭火丹。

2.3、發于小腿足部者,稱流火。

2.4、新生兒多生于臀部,稱赤游丹毒。

丹毒的病因病機

由于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熱毒蘊結,郁阻肌膚而發;或由于皮膚粘膜破傷(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膚或頭皮破傷,皮膚擦傷,腳濕氣糜爛,毒蟲咬傷,臁瘡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發于頭面部者,挾有風熱;發于胸腹腰胯部者,挾有肝火;發于下肢者,挾有濕熱;發于新生兒者,多由胎熱火毒所致。

丹毒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檢查方法

1.1、實驗室檢查

傷口及破損處的拭子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血抗鏈和血白細胞;下肢丹毒應行足趾間皮屑真菌學檢查;面部丹毒應行鼻旁竇放射線檢查。

1.2、組織病理學檢查

真皮高度水腫,毛細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結締組織腫脹,中、小動脈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為纖維蛋白栓塞,真皮及擴張的淋巴管中有彌漫的炎性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有時可見鏈球菌,水腫劇烈者可見表皮內水腫或大皰。

2、鑒別方法

本病須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組織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病鑒別。

2.1、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局部紅腫、邊界不清楚、癢。皮疹有丘疹、水皰、大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白細胞計數不增多。

2.2、蜂窩組織炎 發病部位較深,是皮下組織發炎。患處有觸痛并略微紅腫,境界不明顯,炎症迅速擴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顯,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以后變軟,潰破化膿,排除膿汁及壞死組織。

2.3、多形日光疹 是發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發疹。其損害有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皰疹及水皰或苔癬化等多形皮疹。

2.4、血管神經性水腫 為一種暫時性、局限性、無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腫。多發生在組織疏松而易腫脹的部位,如眼瞼、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頭等處。

2.5、癬菌疹 發于小腿部的癬菌疹,常呈紅斑樣,水腫不明顯,足癬症狀減輕或治愈后症狀即隨之消失。

2.6、類丹毒 有接觸家畜、魚類或屠宰工作中受傷史,損害多發生于手部為紫紅色,不化膿,不易發生水皰,往往沒有明顯的全身症狀,豬丹毒桿菌培養及接種試驗陽性。

丹毒的并發症

本病一般可自愈,較少并發其他疾病。嬰兒和年老體弱的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症等并發症。

丹毒的防治方案

1、丹毒的預防方法

首先應該注意多多的休息,做到勞逸結合,還應該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在飲食上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吃刺激性強的食物。

2、丹毒的治療方法

2.1、全身治療

原則為除去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全身症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

2.2、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霉素,可靜脈或肌肉注射,體溫恢復正常后仍要堅持治療2周左右。磺胺類藥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應用。

2.3、局部治療

原則為消炎。局部可選用各種抗生素軟膏、丹毒軟膏、20%魚石脂軟膏或純魚石脂貼敷。患部周圍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濕敷。

對慢性復發性足癬及以下肢靜脈曲張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線及淺層X線照射治療有效,鏈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預防復發。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