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肝炎的概述

1、定義

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通常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症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

由于引發肝炎的病因不同,雖然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是在病原學、血清學、損傷機制、臨床經過及預后、肝外損害、診斷及治療等方面往往有明顯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們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數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2、別稱

肝炎

3、發病部位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傳染科,肝炎科,消化科

肝炎的典型症狀

1、肝炎的典型症狀

早期症狀:

1.1、食欲減退、消化功能差、進食后腹脹、惡心、嘔吐,沒有饑餓感,厭吃油膩食物,活動后易感疲倦等。

1.2、面色黯黑、黃褐無華、粗糙、唇色暗紫等。

1.3、鞏膜或皮膚黃染,或出現“三黃”症狀。

1.4、出現肝區隱痛、肝區腫大。

1.5、出現蜘蛛痣和肝掌症狀。

晚期症狀: 皮膚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症狀。

2、肝炎的分類

肝炎的種類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

肝炎的病因病機

1、肝炎的病因

1.1、肝炎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臟,使得肝臟的細胞受到破壞。

1.2、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本病遍及全球,臨床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瀉及腹脹,部分病例有發熱、黃疸,約有半數患者起病隱匿,在檢查中發現。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廣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處,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密切接觸等傳播,所以乙肝發病具有家族性。

1.3、中醫認為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氣不足。由于飲食不節、失節,損傷了脾胃而不能化濕,濕熱內生,困脾傷肝,造成肝膽脾胃不和,從而加遽了對正氣的損傷,導致了肝炎 的發生。另外,由于正氣不足,極容易感染疫毒。

1.4、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

2、肝炎的流行病學

肝炎病毒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種病毒,肝炎病毒廣泛存在于人體的血液,體液,唾液,精液中,具有廣泛的傳染性。

肝炎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肝炎的診斷

1.1、臨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診斷,有關肝炎病原學檢查為陽性。

1.2、黃疸深而持續時間長達3周以上,具有“三分離”特征,即黃疸重而消化道症狀輕。黃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顯升高,而后出現黃疸深,ALT下降,黃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1.3、具有梗阻性黃疸特征,皮膚瘙癢,陶土色大便,血清膽汁酸濃度明顯升高,可達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續時間長。血清AKP,R-GT,總膽固醇及血清脂蛋白X等可輕度至中度增高而尿膽原明顯減少或消失。

1.4、除外藥物等原因及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所致肝外梗阻性黃疸。

1.5、肝組織學檢查符合急性淤膽型肝炎的組織學特征。

2、肝炎的鑒別

肝炎可與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其它毒藥導致的肝炎相鑒別。

肝炎的并發症

肝炎容易轉化為肝硬化、肝癌。

1、 肝硬化: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肝硬化的早期症狀有乏力、易疲倦、體力減退、消化不良、面消瘦黝黑等,肝硬化晚期症狀多半有皮膚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食欲減退、伴有惡心、嘔吐、門靜脈高壓、腹水等。

2、 肝癌:

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初期症狀并不明顯,晚期主要表現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症狀。

肝炎的防治方案

1、肝炎的預防方法

1.1、控制傳染源。應與病毒攜帶者進行隔離,對肝炎患者應給予治療與管理。

1.2、切斷傳播途徑。注意個人與飲食衛生,做好餐具消毒工作。

1.3、注意戒酒。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損害作用,為預防肝炎,最好減少酒精攝入量。

1.4、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牛奶等食品。

1.5、規律服藥。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與說明下使用。

2、肝炎的治療方法

肝炎目前還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療方法。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病原、不同臨床類型及組織學損害區別對待。各型肝炎的治療原則均以足夠的休息、營養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損害肝臟藥物。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