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區別

導讀: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區別有哪些?通常寶寶生病時,媽媽都想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以便做初步的治療。通常細菌和病毒都可致病,但他們的治療方法是不同的,症狀也有所區別。那么,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區別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

一、細菌和病毒的特點:

細菌特點

1、細菌是由真正的細胞構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體積在 0.2~100 微米不等,在顯微鏡下可以被觀察到。

病毒特點

1、不是由細胞構成的,而是由 DNA 或 RNA 的一個分子構成的,這個分子被包裹在一個 蛋白膜內,因此病毒實質上是一種基因信息。

2、它們不吸收營養、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們能在進入生物細胞后增殖(生 物細胞包括細菌細胞和人類的細胞)。所以有一些科學家對把病毒歸類為有機生物持懷疑態 度。因為有機“生物”就意味著有能力吸收營養,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細菌小千百倍,它們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被觀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釋就是,病毒就是還沒有達到細胞的結構,比細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為還沒有達到細胞的結構,所以不能單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繁殖,只有進入到別的動物的細胞, 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簡單的蛋白質構成。

二、如何根據原始初級資料判斷上感病原:

1、從發病率上講,85~90%為病毒,細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體等亦可引起。

2、細菌:中毒征重,熱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輕,熱退后精神如常。

3、細菌:多為馳張熱型(體溫忽上忽下);病毒:多為稽留熱型(體溫居高不下)。

4、扁桃體上有膿點——細菌;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病毒。

5、扁桃體充血,表面不平、烏暗——細菌;扁桃體充血,表面光滑、色鮮——病毒。

6、有卡他症狀(留清涕)——病毒;有膿涕、膿性分泌物——細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齡組(嬰幼兒)——細菌多;大年齡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細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見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認為其中少數為桿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為細菌;咳嗽痰少——多為病毒。

12、祖國醫學認為:清痰(涕)為寒,黃(膿)痰(涕)為熱,現代醫學從另一側面認為:前者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為桿菌,后者為細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可輕度升高,但N多不高。細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種情況: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為陰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為陽性菌。

分類比總數更有意義。

14、機查血象WBC分類與手工差異大,應以手工為更準確。

15、發熱伴寒戰——可能系細菌感染。

16、發熱伴手足涼——可能是陰性菌感染(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敗血症,要警惕。

17、在症狀、體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時,應結合CRP、NALP等檢查綜合分析。

三、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區別:

1、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具有明顯的群體發病的特點,短期內有多數人發病,或一家人中有數人發病;而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則以散發性多見,患者身旁少有或沒有同時發病的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噴嚏、流涕等卡他症狀比咽部症狀明顯;而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則扁桃體或咽部紅腫及疼痛比較明顯。若伴有腹瀉或眼結膜充血,則傾向是病毒感染。

3、單純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無膿性分泌物,細菌性感染膿痰是重要證據。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可輕可重;細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緩,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重。如果開始發熱不高,2~3天后,病情繼而加重,多為細菌性感染。

5、白細胞計數,一般病毒感染者白細胞總數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稍高。而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均見高。

6、對有發熱症狀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可給予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泰諾林等治療。病毒性感染熱勢低,一般不超過38.5°,故能取得暫時而明顯的退熱效果,全身症狀亦有所改善;但細菌性感染者熱勢高,多高于38.5°,服用同樣劑量的退熱藥,退熱效果較差,全身症狀亦無明顯改善。

7、病毒性感染伴隨發熱時多精神狀態還不錯,而細菌性感染伴隨高熱者往往精神狀態不佳,嗜睡,疲倦。

8、病毒性感染咽部充血多成鮮紅色,明顯;細菌性感染則多為暗紅色。

9、在治療上,病毒性感染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中成藥往往效果不錯,而細菌性感染者常需配合應用對症抗生素,才可有效控制病情。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