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狂犬病的概述

1、定義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于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症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單股RNA病毒,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傳播病毒。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家犬可以成為無症狀攜帶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對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內死于呼吸或循環衰竭,故應加強預防措施。

2、別稱

恐水症。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無人群限制。

6、科室

傳染科。

狂犬病的典型症狀

1、狂犬病的典型症狀

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少數有惡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并有咽喉緊縮感。并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2、狂犬病的分類

狂犬病臨床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狂躁型,常出現興奮症狀,尤其是恐水,80%的狂犬病屬于此型;另一種為麻痹型或稱啞型狂犬病,無明顯興奮症狀,一般不出現恐水,不足20%的患者為此型。

狂犬病的病因病機

1、狂犬病的病因或發病機理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系統有強大的親和力,病毒進入人體后,主要沿神經系統傳播和擴散,病毒侵入人體后先在傷口的骨骼肌和神經中繁殖,這稱為局部少量繁殖期,此期可長可短,最短為72小時,最長可達數周、數月甚至更長。病毒在局部少量繁殖后即侵入神經末梢,沿周圍神經以每小時3mm的速度向中樞神經推進,到達脊髓后即大量繁殖,24小時后遍布整個神經系統。以后病毒又沿周圍神經向末梢傳播,最后到達許多組織器官,如唾液腺、味蕾、角膜、肌肉、皮膚等。

由于頭、面、頸、手等部位神經比較豐富,病毒易于繁殖,再加上離中樞神經較近,故這些部位被咬傷后發病者較多,潛伏期也較短;傷勢越嚴重,也越容易發病。

病毒在中樞神經中主要侵犯迷走神經核、舌咽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等。這些神經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后,就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當飲水時,聽到流水聲,受到音響、吹風和亮光等刺激時,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發生痙攣,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難。隨著病毒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擴散,發展為可致命的進行性腦脊髓炎症。

患者一旦出現症狀,幾乎沒有辦法治療,死亡率超過99%。

2、狂犬病的流行病學

野生動物有可能長期隱匿該病毒,在人口較為稠密的城鎮,本病則主要來源于帶毒的犬貓,成為人和家畜發生狂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人被帶病毒的狂犬和其他動物咬傷而得病。狂犬病毒進入人體,沿周圍傳入神經而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因此頭、頸部、上肢等處咬傷和創口面積大而深者發病機會多。

狂犬病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前驅期症狀不太明顯時,一般不易診斷。詢問有無咬傷史,或傷口處有無異常感覺可幫助診斷。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痙攣,則是不難診斷的。

若有被狂犬病動物咬傷史及典型症狀(如恐水等)即可初步診斷。死后腦組織檢查(內格里氏小體陽性、狂犬病病毒抗原陽性或分離到狂犬病病毒)即可確診。應與類狂犬病性癔病及狂犬病疫苗接種后腦脊髓炎相鑒別,對狂犬病的診斷可以通過臨床症狀或者實驗室檢驗。

與一般病毒性腦炎相似,最特異和具有診斷意義的變化是有內格里氏小體 (存在于80%狂犬病患者的神經細胞胞漿中的一種嗜酸性包涵體),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約3~10μ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最常見于大腦海馬的錐體細胞及小腦的普爾基涅氏細胞中。內格里氏小體現已證實為病毒的集落,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的病毒顆粒。如果在人腦或動物腦細胞中發現這種小體,就可以確診。

狂犬病的并發症

可出現不適當抗利尿激素分泌,尚可并發肺炎、氣胸、縱隔氣腫、心律不齊、心衰、動靜脈栓塞、上腔靜脈阻塞、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腎衰竭等。

狂犬病的防治方案

1、狂犬病的預防方法

由于狂犬病毒產生的危害較為嚴重,因此應當做好防范工作。狂犬病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因此要捕殺野犬,對犬只、寵物應嚴加管理,對流行區的動物應定期接種獸用狂犬疫苗。人被狂犬咬傷,應立即清洗傷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劑、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滌,然后用濃硫酸、濃硝酸或純石炭酸燒灼,用95%酒精中和剩余的腐蝕劑。必要時開放傷口,切除部分組織。被狂犬咬傷后,要盡快注射狂犬病毒疫苗。

2、狂犬病的治療方法

狂犬病是所有傳染病中最兇險的病毒性疾病,一旦發病,預后極差。迄今尚無特效治療,臨床上曾應用多種新藥如干擾素、阿糖腺苷、轉移因子和大劑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治療,均告失敗。故強調在咬傷后及時預防性治療,對發病后患者以對症綜合治療為主。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