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急救低血糖并發症

如何急救低血糖并發症

1、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表現低血糖發生后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可發生低血糖症候群,此為低血糖的代償性反應,患者有面色蒼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顫、腿軟、周身乏力、頭昏、眼花、饑餓感、恐慌與焦慮等,進食后緩解,如低血糖逐漸發展則可出現下列臨床表現。

2、意識障礙症狀大腦皮層受抑制,意識朦朧,定向力、識別力減退,嗜睡、多汗、震顫、記憶力受損、頭痛、淡漠、抑郁、夢樣狀態,嚴重時癡呆,有些人可有奇異行為等,這些神經精神症狀常被誤認為精神錯亂症。

3、癇症狀低血糖發展至中腦受累時,肌張力增強,陣發性抽搐,發生癲癇或癲癇樣發作,其發作多為大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當延腦受累后,患者可進入昏迷,去大腦僵直狀態,心動過緩,體溫不升,各種反射消失。

4、錐體束及錐體外系受累症狀皮層下中樞受抑制時,神智不清、躁動不安、痛覺過敏、陣攣性舞蹈動作、瞳孔散大、甚至出現強直性抽搐,錐體外系與錐體束征陽性,可表現有偏癱、輕癱、失語及單癱等。這些表現,多為一時性損害,給葡萄糖后可快速好轉。錐體外系損害可累及蒼白球、尾狀核、殼核及小腦齒狀核等腦組織結構,多表現為震顫、欣快及運動過度、扭轉痙攣等。

5、小腦受累表現低血糖可損害小腦,表現有共濟失調、運動不協調、辨距不準、肌張力低及步態異常等,尤其是低血糖晚期常有共濟失調及癡呆表現。

6、腦神經損害表現低血糖時可有腦神經損害,表現為視力及視野異常、復視、眩暈、面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及聲音嘶啞等。

低血糖的病因

臨床上反復發生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質性疾病;餐后引起的反應性低血糖症,多見于功能性疾病。

1、空腹低血糖症。

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過多:常見的有胰島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藥物性:如注射胰島素、磺脲類降糖藥物、水楊酸、飲酒等。

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腎衰竭、營養不良等。

胰島素拮抗激素缺乏:如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皮質醇等缺乏。

胰外腫瘤。

2、餐后(反應性)低血糖症。

糖類代謝酶的先天性缺乏:如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3、特發性反應性低血糖症。

滋養性低血糖症(包括傾倒綜合征)。

4、功能性低血糖症。

2型糖尿病早期出現的進餐后期低血糖症。

低血糖的臨床表現

低血糖是大腦缺乏足量葡萄糖供應時功能失調的一系列表現。初期表現為精神不集中、思維和語言遲鈍、頭暈、嗜睡、躁動、易怒、行為怪異等精神症狀,嚴重者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檢查

低血糖有時可誤診為精神病、神經疾患(癲癇、短暫腦缺血發作)或腦血管意外等。

低血糖病因的鑒別:磺脲類藥物、胰島素用量過多、胰島素瘤等。

交感神經興奮表現的鑒別: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嗜鉻細胞瘤、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更年期綜合征等。

精神-神經-行為異常的鑒別:精神病、腦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血糖高滲狀態等。

血糖: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3.9mmol/L。

血漿胰島素測定:低血糖發作時,如血漿胰島素和C肽水平升高,則提示低血糖為胰島素分泌過多所致。

48~72小時饑餓試驗:少數未察覺的低血糖或處于非發作期以及高度懷疑胰島素瘤的患者應在嚴密觀察下進行。開始前取血標本測血糖、胰島素、C肽,之后每6小時測一次。

低血糖的治療

治療包括兩方面:一是解除低血糖症狀,二是糾正導致低血糖症的各種潛在原因。對于輕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飲料,或進食糖果、餅干、面包、饅頭等即可緩解。對于藥物性低血糖,應及時停用相關藥物。重者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應及時測定毛細血管血糖,甚至無需血糖結果,及時給予50%葡萄糖40~60ml靜脈注射,繼以5%~10%葡萄糖液靜脈滴注。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免呼吸道窒息。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