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

出血熱的概述

1、定義

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2、別稱

流行性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青壯年人

6、科室

感染科

出血熱的典型症狀

1、出血熱的典型症狀

出血熱早期症狀主要是發熱、頭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極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而延誤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現發熱、頭痛、尿少、水腫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腎炎或泌尿系統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惡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症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或白細胞數增高,與敗血症非常相似。

2、出血熱的分類

暫無發現。

出血熱的病因病機

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和病人是主要傳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如綠猴) 將病毒傳染給人,然后再由病人傳染給其他健康人。傳染性極強,症狀越重的患者傳染性越強,潛伏期患者的傳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環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2、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隱性感染率較低,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出血熱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一般實驗室檢查:發病早期即可檢測到蛋白尿,轉氨酶升高。血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顯著減少。

2、抗原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馬爾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敏感度為40ng/ml),可用于早期診斷。取皮膚組織活檢,應用免疫組化法檢測馬爾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學檢測:應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ELISA等檢測抗馬爾堡病毒IgM和IgG抗體。一般IgM抗體在發病后第7天出現,持續2~3月,單份血清IgM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IgG抗體,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診斷。

4、核酸檢測[LD1]:逆轉錄PCR(reversetranscriptionRT-PCR)和實時逆轉錄PCR(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PCR)檢測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

5、病毒分離:接種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陽性者可以診斷。但必須注意,馬爾堡病毒分離只能在BSL4級實驗室中進行。

出血熱的并發症

腔道大出血及顱內出血:大量胃腸道出血可導致休克,預后嚴重;大咯血可導致窒息;顱內出血可產生突然抽搐、昏迷。

心功能不全,肺水腫:多見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內突然發作,病情嚴重,有明顯高血容量征象。

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見于低血壓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糾正后肺循環高壓有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或由于補液過量,肺間質水腫所致。患者胸悶、呼吸極度窘迫,兩肺有干濕性羅音,血氣分析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顯著降低,預后嚴重,病死率高。

繼發感染: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發肺炎、尿路感染、敗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出血熱的防治方案

1、出血熱的預防方法

防鼠、滅鼠是消滅本病的關鍵。做好食品、環境、個人衛生,必要時可用出血熱疫苗預防注射。

2、出血熱的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現有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

一般支持治療

應臥床休息,就地隔離治療。給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液體療法

補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補液應以等滲液和鹽液為主,常用的有平衡鹽液和葡萄糖鹽水等。以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恢復期病人血清治療

如給早期病人注射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對症和并發症治療

有明顯出血者應輸新鮮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數明顯減少者,應輸血小板;對合并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藥物治療。心功能不全者應用強心藥物;腎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腎功能衰竭處理:限制入液量,應用利尿劑,保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必要時采取透析療法;肝功能受損者可給予保肝治療。重症病人可酌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