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的概述

1、定義

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2、別稱

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青壯年人

6、科室

感染科

流行性出血熱的典型症狀

1、流行性出血熱的典型症狀

發熱期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

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症狀,皮膚黏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淤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

低血壓休克期

多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少尿期

24小時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多尿期

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第8~12日多見,持續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極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恢復期

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量、症狀逐漸恢復正常,復原需數月。

2、流行性出血熱的分類

典型臨床經過分為五期: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

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因病機

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

1、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隱性感染率較低,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出血熱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一般依據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診斷,對典型病例診斷并不困難,但在非疫區,非流行季節,以及對不典型病例確診較難,必須經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確診。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

流行性出血熱的并發症

腔道大出血及顱內出血:大量胃腸道出血可導致休克,預后嚴重;大咯血可導致窒息;顱內出血可產生突然抽搐、昏迷。

心功能不全,肺水腫:多見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內突然發作,病情嚴重,有明顯高血容量征象。

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見于低血壓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糾正后肺循環高壓有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或由于補液過量,肺間質水腫所致。患者胸悶、呼吸極度窘迫,兩肺有干濕性羅音,血氣分析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顯著降低,預后嚴重,病死率高。

繼發感染: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發肺炎、尿路感染、敗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治方案

1、流行性出血熱的預防方法

防鼠、滅鼠是消滅本病的關鍵。做好食品、環境、個人衛生,必要時可用出血熱疫苗預防注射。

2、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方法

本病治療以綜合療法為主,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中晚期則針對病理生理進行對症治療。“三早一就地"仍然是本病治療原則。即早期發現,早期休息,早期治療和就近治療。治療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腎衰竭和出血。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