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概述

1、定義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2、別稱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下肢動脈硬化高血壓

3、發病部位

下肢、血液血管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中老年人

6、科室

心血管科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症狀

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一般見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症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受病變進展的速度、側支循環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症狀一般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動脈硬化閉塞症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症狀突然加重。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分類

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將臨床表現分為4期。

第1期,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后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于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后症狀又重復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

第3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于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4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支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症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因病機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典型臨床表現,配合無創或有創血管檢查,診斷一般不難。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并發症

有幻肢痛、關節攣縮、肺動脈栓塞等。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防治方案

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預防方法

該病的預防主要在于嚴格控制動脈粥樣的硬化的危險因素,如嚴格監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塞症的發生率,并預防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方法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應整體看待和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等,并積極診治可能伴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在醫生指導下加強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并注意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燙傷等。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為手術及介入治療的輔助。常用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擴張及促進側支循環形成的藥物,如西洛他唑、安步樂克及前列腺素類藥物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