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檢查的正常值

血液檢查的正常值

1、紅細胞計數(RBC)

男: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10 12-5.0×10 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2、血紅蛋白測定(Hb)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3、白細胞計數(WBC)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0.005-0.05(0.5%-5%)。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各項指標的臨床意義

1、紅細胞:[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紅細胞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減少多見于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血紅蛋白增多常見于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3、白細胞: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劇烈運動、進食后、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于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

淋巴細胞增高見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單核細胞增高見于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血液檢測注意事項

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禁食,以免影響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標的檢測。

3、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4、有暈針史的請提前說明。

5、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6、按壓時間應充分。 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延長按壓時間。

7、抽血后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症狀緩解后再進行體檢。

8、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后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