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的概述

1、定義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稱“胬肉攀睛”,俗稱“魚肉”。一般認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病變,單眼或雙眼受犯,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為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后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是瞼裂部球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發生變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內發展,呈三角形。多見于戶外勞動者,以漁民、農民發病最多,可能與風塵、日光、煙霧等長期的慢性刺激有關。

2、別稱

胬肉攀睛、魚肉

3、發病部位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戶外勞動者

6、科室

眼科

翼狀胬肉的典型症狀

1、翼狀胬肉的典型症狀

眼結膜上出現瘀點 ,結膜充血, 結膜乳頭增生。

2、翼狀胬肉的分類

翼狀胬肉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進展型:胬肉的頸部寬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體部呈三角形向兩側伸展,頭部明顯隆起,長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擋瞳孔。

靜止型:胬肉長到黑眼珠邊緣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紅色,頭部扁平,頸及體部較薄,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但不自行消退。

翼狀胬肉的病因病機

身體因素

要考慮到遺傳、營養缺乏、淚液分泌不足、過敏反應及解剖因素等。有人認為由于淚膜異常,淚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結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組織增生。Pinkerton等指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免疫學有關,其抗原物質可能為花粉或含有抗原物質的粉塵顆粒,用免疫熒光法發現翼狀胬肉組織內存在IgE、IgG,而IgE的存在可能與I型過敏反應有關。也有人認為是結膜組織的增殖變性彈力纖維發育異常而產生的彈力纖維變性所致。組織學檢查在翼狀胬肉基質中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曾有人提到內直肌的節制韌帶發育強,當受到外界某種剌激時,其結締組織可過度增殖而致本病;Wong(1978)提出本病是結膜血管和角膜Bowman膜聯合處的一種非感染性炎症,該處炎症的自府過程導致蛋白質降解為氨基酸混合物,內含有一種"致翼狀胬肉血管發生因子",它具有促使結膜血管向角膜上爬行的能力。

環境因素

外界剌激如眼部長期受到風沙、煙塵、熱、日光、花粉等過度剌激,尤其是漁民、農民、海員、砂石工人等長期戶外勞動者在上述剌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緣部結膜血管或結膜上皮組織發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組織增生、成纖維細胞增殖、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這是翼狀胬肉形成的一系列過程。

翼狀胬肉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一般并不困難,但需與假性翼狀胬肉鑒別、瞼裂斑。

真性翼狀胬肉是屬于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發展的結果。

假性翼狀胬肉一般是角膜邊緣區的急性損傷,其附近球結膜與角膜病變處發生粘連,形成一條結膜橋帶。

假性翼狀胬肉生長在角膜邊緣的任何一個部位,一般比較小,亦無發展趨勢,為球結膜與角膜上皮粘連所致。臨床上可見一索條或三角形結膜皺襞固定在角膜混濁部位,多發生于角膜潰瘍、灼傷或化學腐蝕傷后。由于結膜只在頭部與角膜粘連,故可用探針在其頸部下順利通過,而不像真性翼狀胬肉與周圍組織全面粘著。

瞼裂斑是一種陽光紫外線照射后引起的球結膜變性病變,位于瞼裂部球結膜,角膜緣內外側有黃白色無定形隆起斑,經過一定時間可逐漸擴大,不侵入角膜,因而僅略影響美觀,故通常無須治療。

翼狀胬肉的并發症

隨著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進還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區,則可嚴重妨礙視力,大的翼狀胬肉可影響眼球的運動,侵犯角膜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但極少出現角膜感染性炎症,更多的并發症在手術中發生,如感染,結膜上皮植入性囊腫,直肌損傷導致粘連,眼球穿破以及角膜變薄導致散光等,需要加以注意。

翼狀胬肉的防治方案

1、翼狀胬肉的預防方法

預防翼狀胬肉主要是盡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刺激,注意眼部衛生,患沙眼或其它類型結膜炎應及時治療,同時應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況的調整。

2、翼狀胬肉的治療方法

盡量避免外來剌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症。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控制結膜炎症減輕充血。在充血較重時可加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為減少外界剌激可戴適當的變色鏡。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