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临床表现

埃博拉病毒临床表现

1、埃博拉病毒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各家报道不同,多认为在2-21日,平均1周左右。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典型病例为突然起病,高热伴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周身不适,并有明显的厌食和极度衰弱。起病2-3 日后,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或血便,半数病人可出现咽痛、咳嗽。

病程4-5日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衄、咯血等,孕妇可出现流产及产后大出血。病后6~7日,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数日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

重症病人多于病程第8-9日死亡,死亡原因除了出血外,肝肾衰竭及致死性的并发症也是重要原因。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迟发症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

2、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如果游客从西非疫区返回3周之内出现高烧、虚弱、呕吐、肌肉疼痛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立即向医疗部门寻求帮助并报告他们的旅行细节。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疗法。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包括汗液在内的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较快,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腹泻与呕吐等。

3、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

在动物和动物之间进行传播。在非洲,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寄宿体,通常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通过动物与动物的食物链或者其他的一些传播方式,使得病毒开始渐渐蔓延开来。

在动物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非洲,相关记载说道:在热带雨林中,如果处理过那些受到病毒感染的动物,或者死去的某些动物,如: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等就会染病。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多种不同的交际圈,而埃博拉病毒病则是通过人类的交际,不断传播和蔓延。如果人和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体液直接接触的话,就容易染病,甚至如果人间接的接触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都有可能染病。此外,某些病情已经康复的男性都有可能再次通过精液传播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有什么危害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与粪便,也包括唾液,甚至是人的汗液等分泌物。埃博拉病毒可以利用皮肤或者黏膜破损直接传播,可在接触病毒后触碰到口鼻、眼睛等间接感染。跟流感或者麻疹不同,它并不是通过咳嗽或者喷嚏,即飞沫传播的。可见埃博拉病毒危害性也有局限性,没有处于无法阻断的地步。

患有埃博拉病的男性患者康复在七周后,仍可以通过精液将该病传给性伴。因此,建议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进行性交,或戴上安全套性交。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病,国际上有若干疫苗正在进行测试,但离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埃博拉病毒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幸好该病几乎没有出现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方。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为防止感染,近期最好不要到非洲旅行,在当地的人要避免到热带丛林中活动,因为灵长类动物和蝙蝠这类动物有可能携带和传播埃博拉病毒。

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人用疫苗,提高对感染埃博拉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个人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是减少人类感染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在非洲,发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时,应将减少风险的公共卫生宣教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或者猴子猩猩以及食用此类动物的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处理动物时应当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适当的防护服。

应避免与埃博拉病人发生身体密切接触。在家照护病人时,应戴上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探视住院病人以及在家照顾病人之后,要定时洗手;受到埃博拉影响的社区应使民众了解疾病本质以及疫情控制措施,包括死者的埋葬问题。死于埃博拉的病人应当立刻并且安全地加以埋葬。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