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

肠鸣的概述

1、定义

肠鸣(borborygmus),是症状和体征,并非一种疾病。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gurgling sound)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肠鸣音是指腹中胃肠蠕动漉漉作响的体征。在正常情况下,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闻及。当肠道功能异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音高亢而频急。临床根据作响的部位及声音来判断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

2、症状部位

肠道

3、症状科室

消化内科

4、常见病因

增强见于急性胃肠炎、胃肠道大出血,或机械性肠梗阻;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

肠鸣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腹中肠鸣如雷,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 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腹内微有肠鸣之声,腹胀,食少纳呆者,多属胃肠气虚、传导功能减弱所致。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者,多属胃肠气滞不通之重证。当肠内菌群失调,使各种细菌在肠内发酵,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得胃肠内内容物产生幅度过大,或超出常规的移动,所以就会出现肠鸣。

当肠内菌群失调,使各种细菌在肠内发酵,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得胃肠内内容物产生幅度过大,或超出常规的移动,所以就会出现肠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肠亢进。

《内经》里说出现肠鸣原因有五:

1、脾虚,腹满飧泄,食不化;

2、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3、邪在大肠,肠中雷鸣,气上冲胸;

4、土郁,即《内经》“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用半夏、木香、茯苓;

5、热胜,腹中肠鸣,气上冲胸。《金匮要略》有里寒肠鸣,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治胃寒泄泻,肠鸣,用益智、半夏、生姜、大枣。治胃中水火相激腹鸣,用黄芩、黄连、山栀。《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谓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其证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

肠鸣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肠鸣的检查方法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胃肠壁的层次结构,发现胃肠壁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估计病变侵犯胃肠壁的程度,特别是了解周围器官的转移情况,弥补胃镜和x线检查的不足,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肠鸣的诊断鉴别方法

肠炎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 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肠鸣的危害

肠鸣大多不会单独存在,较多情况下是和腹胀、肠功能紊乱、腹痛、便秘、大便不成型、食欲低下等交叉并存。

肠鸣的防治方法

1、肠鸣的预防方法

注意合理饮食,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刺激的食物.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可以吃些米粥,面食等容易消化的。膳食内容应丰富多样,不挑食,不偏食,饭菜要尽量做到美味可口。在摄入足够蛋白质的情况下,宜多进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淀粉、糖类等)较丰富的食物。

2、肠鸣的治疗方法

针对肠炎导致的肠鸣音活跃,其治疗措施如下:

2.1、病原治疗

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疗,可自愈。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一般也不应用抗菌药。侵袭性细菌性肠炎,最好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患细菌性痢疾时,因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广泛耐药,一般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复方新诺明)、吡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治疗。耶尔森氏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一般应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四环素、氯霉素等。沙门氏菌肠炎轻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药,重型病人可用氯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唑。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用新霉素、粘菌素和庆大霉素等治疗,可获良好效果。阿米巴痢疾、雅尔氏鞭毛虫和滴虫引起的肠炎,可用甲硝哒唑(灭滴灵)治疗。血吸虫病可用吡喹酮治疗。白色念珠菌肠炎以制霉菌素口服,疗效较好。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则需应用二性霉素B治疗。

2.2、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和酸中毒

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WHO推荐的口服液配方为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

2.3、减少肠道蠕动和分泌性药物

可小量应用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以减轻肠道蠕动,可止痛及止泻。也可应用氯丙嗪,有镇静作用,并可抑制肠毒素引起的肠粘膜过度分泌,使大便次数及便量减少。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