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的發病機理

瘧疾的發病機理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寄生于人類的瘧原蟲主要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瘧疾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周期性規律發作的寒戰、高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因引起瘧疾的瘧原蟲種類不同,以及感染程度、機體狀況等差異,發病的表現發作規律不一。嚴重時常有抽風、昏迷等症狀,如不及時治療,病人可在短期內死亡。少數病人可出現高熱、黃疸,醫生檢查可發現腦型瘧疾(臨床表現包括劇烈頭痛、譫妄、急性神經紊亂、高熱、昏睡或昏迷、驚厥)、腎衰竭、重症貧血、水電解質紊亂,如果排除了其他疾病,此種瘧疾即為兇險型瘧疾(重症瘧疾)。

1、瘧疾的臨床症狀完全由瘧原蟲的無性生殖所引起,患者血中瘧原蟲必須達到相當濃度才能引起臨床發作。臨床發冷期是因瘧原蟲成熟裂殖體引起紅細胞破裂,大量裂殖子進入血漿,與瘧原蟲的代謝產物所產生的異性蛋白反應有關。因瘧原蟲裂殖體成熟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各型瘧疾的發作時間也隨之而異。

2、瘧原蟲寄生在紅細胞內,并大量破壞紅細胞,引起選行性貧血疾可引起全身網狀內皮細胞增生,故有肝脾腫大;惡性瘧疾的腦型患者還可出現腦組織充血、水腫、白質內有彌漫性小出血點。

瘧疾的症狀

1、潛伏期

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口腔溫度超過37.8℃),稱潛伏期。潛伏期包括整個紅外期和紅內期的第一個繁殖周期。一般間日瘧、卵形瘧14天,惡性瘧12天,三日瘧30天。感染原蟲量、株的不一,人體免疫力的差異,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潛伏期。溫帶地區有所謂長潛伏期蟲株,可長達8~14個月。輸血感染潛伏期7~10天。胎傳瘧疾,潛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過預防藥的人,潛伏期可延長。

2、發冷期

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進而全身發抖,牙齒打顫,有的人蓋幾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續約10分鐘,乃至一小時許,寒戰自然停止,體溫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發熱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轉紅,發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患者痛苦難忍。有的輾轉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譫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劇烈頭痛、頑固嘔吐。患者面赤、氣促;結膜充血;皮灼熱而干燥;脈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訴說心悸,口渴,欲冷飲。持續2~6小時,個別達10余小時。發作數次后唇鼻常見皰疹。

4、出汗期

高熱后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覺醒來,精神輕快,食欲恢復,又可照常工作。此刻進入間歇期。

瘧疾的傳播途徑

1、傳染源 瘧疾患者和帶瘧原蟲者。

2、傳播途徑 瘧疾的傳播媒介為按蚊,經蚊蟲叮咬皮膚為主要傳播途徑。極少數病例可因數帶瘧原蟲的血液后而發病。 傳播瘧疾最重要的是中華按蚊,為平原區間日瘧傳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區傳播瘧疾以微小按蚊為主。在丘陵地區則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亞種為重要媒介。在海南島山林地區發現其傳瘧媒介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瘧疾普遍易感。感染后雖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瘧疾之間亦無交叉免疫性,經反復多次感染后,再感染時症狀可較輕,甚至無症狀。而一般非流行區來的外來人員常較易感染,且症狀較重。

4、流行特征 瘧疾主要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其次為溫帶。這主要因為本病流行于生態環境與媒介因素關系密切。流行區以間日瘧最廣,惡性瘧主要流行于熱帶,亦最嚴重。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