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是傳染病嗎

小兒麻痹症是傳染病嗎

1、小兒麻痹症又稱脊髓灰質炎,主要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小兒麻痹症症狀主要為發熱、四肢疼痛,以及咽喉疼,部分患者會感到手腳麻痹,以致日后癱瘓,更有嚴重者死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兒麻痹症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一種疾病。一般家中有小兒麻痹症患者的,15歲以下的易感者是百分之百會受到感染的,這點需要警惕。

2、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數可達4月。無症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發病症狀

如有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發生多汗、煩躁、感覺過敏、咽痛、頸背肢體疼痛、強直、腱反射消失等現象,應疑及本病。前驅期應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腸炎等鑒別。癱瘓前期病人應與各種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相鑒別。 弛緩性癱瘓的出現有助于診斷。

潛伏期3~35日,一般為7~14日,按症狀輕重及有無癱瘓可分為隱性感染、頓挫型、無癱瘓型及癱瘓型。

1、隱性感染(無症狀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無症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 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2、頓挫型(輕型):約占4~8% 病毒侵襲全身非神經組織,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可出現①上呼吸道炎症狀,如不同程度發熱、咽部不適、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組織增生、扁桃體腫大等;②胃腸道症狀、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 腹部不適等;③流感樣症狀、關節、肌肉酸痛等, 症狀持續1~3日, 自行恢復。

3、無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且循環神經纖維散布全身,可在發病之初出現此期症狀,但多數患者可在前驅期后有1~6日無症狀或症狀減輕,而后進入此期。

4、癱瘓型:約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為在無癱瘓型臨床表現基礎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及腦神經的病變,導致肌肉癱瘓。

傳播途徑

1、經口傳染

中國有句俗語:“病從口入”,這就是說有很多的病如傷寒、痢疾、霍亂等都是通過口腔,進入腸胃道引起傳染的。小兒麻痹症也是一樣。病毒藏在病人的糞便里,數量既多,存在的時間又很長。如果照顧病人時,給病人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觸摸了病人的衣服、玩具和用具,就把病毒沾到手上,吃東西前沒有把手洗干凈,就會把病毒帶到食物上經口而傳染。蒼蠅喜歡在糞便和骯臟的垃圾堆上生活,是傳播病毒的重要媒介。

2、飛沫傳染

病毒到咽部或腸壁以后,先在消化道粘膜上、扁桃體、淋巴結等處進行繁殖,以后再侵入神經末梢,順著周圍神經,進入中樞神經腦和脊髓;少數病例侵入咽壁腸道繁殖后經血行、淋巴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病毒到達骨髓以后,最先引起頸部或腰部脊髓灰質發炎,主要是損害前角,以后可以損傷后角及腦膜。有時病毒侵犯了大腦和延髓引起嚴重的病變。

治療方法

1、臥床休息

患者臥床持續至熱退1周,隔離40天,以后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臥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復。

2、對症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痛劑、鎮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鐘;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痛藥合用有協同作用;有條件可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天),連用2~3天,有減輕病情作用。早期可應用干擾素,100萬U/d,肌肉注射,14天為一療程;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生。

3、癱瘓期

3-1、正確的姿勢患者臥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煉,以避免骨骼畸形。

3-2、適當的營養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3、藥物治療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藥物如地巴唑、加蘭他敏、維生素B12等;繼發感染者選用適宜的抗生素治療。

4、恢復期及后遺症期

盡早開始主動和被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也可采用針灸、按摩及理療等,促進功能恢復,嚴重肢體畸形可手術矯正。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