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識別手足口病

教你如何識別手足口病

1、如何識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潛伏期為4~7日,起病以低熱、口腔潰瘍、口痛為主,伴有流口水、食欲減退等。症狀重者可以出現高熱,體溫38℃~40℃。起病后手心、足心可見皮疹,先為紅色丘疹,后轉為水皰疹,軀干部一般無皮疹。

手足口病的皰疹特點:先有發熱現象,再出現發生于手指,足趾足跟,口腔的皰疹。手足的皰疹表現為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皰,圓形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皰可出現中心凹陷變黃、干燥、脫掉(脫屑)。口腔的皰疹表現為粟粒大小水皰,疼痛,迅速破潰呈灰白色的一層膜或淺潰瘍。

2、手足口病有什么臨床表現

2.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于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腭,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后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

2.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症。

3、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的傳播方式是多樣化的,它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接觸進行傳播。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通過皰疹液、糞便、床上用品、內衣、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沒有及時清洗的手等為途徑進行傳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如何護理

1、消毒隔離

患兒應留在家中,直到熱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結痂。一般需隔離2周。患兒用過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應徹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曬。患兒的糞便需經含氯的消毒劑消毒2小時后傾倒。

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患兒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日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間2ml計算,加入適量水中,加熱蒸發,使乳酸細霧散于空氣中。居室內應避免人員過多,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3、休息及飲食

患兒一周內應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故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可以吃一些流質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護理

應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每次餐后應用溫水漱口,口腔有糜爛時可涂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

5、皮疹的護理

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經常更換。床鋪應平整干燥。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嬰兒,應隨時清理患兒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皰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

6、發熱的護理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等度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患兒多飲水,如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

怎樣預防手足口病

1、建立定時排查常規

校醫院醫生、社區醫院醫生要定期到幼兒園給孩子做體檢,或者去幼兒園的門口值班,在上下學的時間,檢查兒童在上述的三個部位是否有病變,如果有發現可能症狀,應及時將其與其他孩子進行隔離,防止疾病的蔓延。給孩子做體檢不能一勞永逸,必須建議一個定期的檢查制度,在地區內的高發病時期,檢查的時間間隔要短一些,相反,如果該地區發病率低,可以間隔的時間長一些。

2、加強與家長的合作

幼兒園的老師應當與孩子的父母一塊努力防止手足口病的傳播。老師與家長應定時的溝通,交流預防疾病的經驗,3、每天消毒:玩具、餐具、課桌椅、樓梯扶手等容易接觸的東西要每天消毒,用84消毒液擦拭或者噴灑都是可以的。

3、保持教室內的空氣流通

在封閉的空間內傳染病更容易傳播,所以幼兒園里的教室要保證通風良好。在早晨孩子還沒有來的時候,教室應該提前通風。

4、兒童衛生教育

飯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的預防手足口病。不過,一般幼兒園的孩子的健康意識比較差,即便老師教給孩子要洗手,孩子仍然可能堅持自己的習慣。所以,在飯前飯后檢查小童鞋們的手是必要的,對于勤洗手的孩子要獎勵。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