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症状

钩虫病症状

1、钩虫病有什么症状

1.1、钩蚴虫所致的症状

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

受染后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

1.2、成虫引起的症状

患者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贫血的程度直接影响循环系统,特别是心脏代谢功能。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下肢轻度水肿,不劳动也感气急、心悸,四肢无力、耳鸣、眼花、头昏、智力减退等。重度感染者全身水肿显着等。

1.3、其他的症状

儿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现。成年患者也常有闭经、阳痿、性欲减退、不育等;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产、死胎等。

2、钩虫病的危害

胃肠功能紊乱:成虫咬附于肠粘膜,引起肠壁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弥散性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婴儿钩虫病)或血便(消化道大出血)。

贫血:钩虫对人最主要的危害是贫血。钩虫咬附肠壁,吸血为食,造成血液丢失,钩虫头腺分泌的抗凝素,使咬附部位造成伤口血液不断渗出,加之虫体频繁更换吸血部位,造成更多的伤口渗血;同时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的不断损耗,使造血原料不足,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合成速度低于红细胞新生速度,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异嗜症: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表现为喜食生米、生豆、茶叶、瓦片及碎布等。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可自行消失。

3、如何预防钩虫病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在农村高发地区,普查普治,统一服药,定期复查,未愈病人重复服药,彻底消灭感染源。

加强卫生宣传,使人们了解到钩虫病的感染方式,不要让孩子赤脚去地里玩土,不许他们裸体嬉戏,要改变不穿死裆裤的坏习惯,减少钩虫幼虫侵入皮肤的机会。

钩虫病的治疗

由于钩蚴进入皮肤后24h内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采用物理、化学等措施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局部药物涂擦法:可酌情选用以下药物:2%~4%碘酒,5%噻苯达唑软膏,3%水杨酸乙醇,氧化锌软膏及左旋咪唑涂肤剂等。均有止痒、消肿及杀灭皮内钩蚴的作用。

皮肤透热疗法:包括热浸、热敷和热熏三种方法。

热浸法:用53℃热水间歇浸泡患处即浸2s、间歇8s,持续25min;或持续浸泡10~15min(必须不断加热水,保持热水原有温度)。

热敷法:用多层纱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垫,浸于上述热水中,然后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炎性部位。30s换1次,持续10min。

热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纸卷点火,在患部熏烫5min(应防止局部皮肤烧伤)。以上疗法对止痒、消炎效果较好。

钩虫病的偏方

榧子仁15—20克,使君子仁15—20粒。10岁以下按年龄计算每岁1粒,10岁以上每次服用15—20粒。每日口服3次,服药3—6日。

乌梅15克。乌梅加水250毫升,煎煮取液60毫升,早饭前空腹服用,二煎在午饭前服,每日一剂,5日为1个疗程。

鹤虱9克,雷丸9克,炒川楝子9克,槟榔9克,苦参9克,炒枳实9克,木香3克。水煎,晨起、睡前分2次空腹服,每日一剂。9岁以下用量减半,5日为1个疗程。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