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下心梗如何处理

心内膜下心梗如何处理

1、心内膜下心梗应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1.1、入院前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约2/3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已经死亡,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间的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病人情况稳定容许转送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宜配备监护设备,以便在转送途中亦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1.2、药物治疗:在左心功能或房室传导明显受损的病人应避免使用钙拮抗剂。钙拮抗剂中的硫氮唑酮已被证实对非ST段抬高的MI患者有保护作用,它可减少这类患者的再梗和梗死后心绞痛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硝酸酯类目前仍是治疗非ST段抬高的MI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常规用药之一。

2、心内膜下心梗应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2.1、监护和一般治疗:

2.1.1、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1.2、吸氧: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2.1.3、监测措施: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2.2、非药物治疗:由于非ST段抬高的MI多存有濒危心肌并易发生再梗死,明确诊断后应早期行PCI或CABG治疗,尤其对有梗死后心绞痛及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尤为重要。

3、心内膜下心梗应处理各种并发症

并发栓塞时,用溶解血栓或抗凝疗法。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可用糖皮质激素或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治疗,肩手综合征可用理疗或体疗。并发心室间隔穿孔、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壁膨胀瘤,都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改变或心律失常,宜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心梗

1、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冠心病和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高血压患者应选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并坚持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2、注意根据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在隆冬和早春特别要防寒保暖。

3、平时应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还可使冠状动脉建立起侧支循环,保证对心肌的血供。

4、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午间小睡30分钟或1小时。

5、饮食以富有营养、清淡为宜,多吃鱼类、豆制品和新鲜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及酗酒。

6、不要吸烟,因为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加重病情,引发心绞痛和心梗。

7、患有血脂异常、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好血脂、血糖。还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便秘、腹泻等。

8、注重保持心理平衡,这点极为重要。应尽力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以一颗平常心过好晚年。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血流通畅,就会远离心梗的威胁,健康长寿。

心内膜下心梗的危害

1、心脏破裂:约占致死病例3%~13%,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 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以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2、室壁瘤:约占梗死病例10~38%。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

3、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较小的血栓可发生机化,但多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

4、急性心包炎:透壁性梗死,常在心肌梗死后发生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5、心律失常:约占心肌梗死的75%~95%。心肌梗死累及传导系统,引起传导紊乱,有些可导致心脏急停、猝死。梗死区心肌收缩力丧失,引起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是患者死亡的较常见原因,约占心肌梗死的60%。

6、心源性休克:约占心肌梗死的10%~20%。心肌梗死面积>40%时,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着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