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防控措施

登革熱的防控措施

1、登革熱的防控措施之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增強體質。登革疫苗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NA基因疫苗,正在進行動物試驗,但尚未能在人群中推廣應用。由于低滴度的抗登革病毒1型抗體有可能成為促進型抗體,誘發登革出血熱的發生,因而增加了疫苗研制、應用的難度。

2、登革熱的防控措施之控制傳染源

在地方性流行區或可能流行地區要做好登革熱疫情監測預報工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與治療患者。同時,對可疑病例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3、登革熱的防控措施之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4、登革熱的症狀

4.1、發熱

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狀。

4.2、皮疹

于發病后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于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后1日或在熱退后,于腳、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4.3、出血

于發病后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登革熱的治療

1、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2、維持水電平衡,對于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3、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藥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云南白藥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胍。

4、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5、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登革熱的具體危害

1、急性血管內溶血

最為常見,發生率約為1%,多發生于紅細胞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的患者,尿標本檢查無或僅有少量紅細胞而潛血試驗呈強陽性,值得注意的是當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圍,而于1個月后才出現含量缺陷,這是因為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對較多的年幼紅細胞,當其發育成熟,衰老時才逐漸出現G6PD缺陷所致。

2、精神異常

個別患者可并發感染性精神異常,尤其多見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

嚴重病例可發生心肌炎,主要表現為心跳,氣促,心率增快,可出現心律失常。

4、肝功能損害

輕度肝功能損害常見,主要表現為肝輕度腫大,邊緣銳利,質軟,肝功能檢查出現ALT,AST 和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升高,嚴重病例可發生總膽紅素(TBIL)升高,甚至出現肝腎綜合征。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