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傳染源有哪些

登革熱的傳染源有哪些

1、登革熱的傳染源有哪些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登革熱并不是在人和人之間直接傳播,它有一個傳播途徑,它的傳播途徑就是蚊蟲。蚊蟲之前叮咬一個帶有登革熱病毒的人,然后再叮咬一個健康的人,它就可以將登革熱病毒傳播給這個健康的人,讓其患上登革熱。正是因為登革熱是通過蚊蟲叮咬來傳播的,因此炎熱地帶的人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登革熱病毒可以在蚊蟲的體內存活30天,而在這30天的時間內,蚊蟲可能會叮咬眾多健康的人,將病毒傳給這些健康的人,讓其患上登革熱。

2、登革熱的危害

登革病毒經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殖后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組織中復制,再次釋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與機體產生的抗登革病毒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病毒可抑制骨髓,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3、登革熱的症狀

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皮疹于發病后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于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

登革熱的治療

1、治療宜采用綜合治療措施,目前尚無特效療法。高熱病人可酌情靜脈輸液,每日1000-l500ml,但需注意防止輸液反應,有輸液反應時立即給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并觀察病情變化。登革出血熱,有休克、出血等嚴重症狀,需積極處理。休克者應及時補充血容量

2、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給予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防蚊隔離至病程的第7天。對典型和重型病例應加強護理,注意口腔和皮膚清潔,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暢。

3、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

4、維持水電平衡,有出血傾向者及時口服止血藥,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腦型病例應及時降低顱內壓。

登革熱的預防

1、環境整治:室內的瓶罐、花瓶、廚房及浴室的積水,室外的坑洼、樹洞、竹筒等積水處,都是蚊子孳生的溫床。因此要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蓋、平洼填坑、堵塞樹洞、處理竹筒、翻缸倒罐、清理廢舊輪胎,清除蚊蟲滋生地。

2、物理防治:利用光、聲、電等物理方法捕殺、誘殺或驅除蚊蟲,如電子驅蚊器、電蚊拍、光誘器等。

3、化學防治:用蚊香、氣霧劑等家庭常用化學藥物來殺滅和驅避成蚊。

4、生物防治:在水池、荷花缸放養觀賞魚類。通過放養魚類消滅蚊幼蟲。

5、個人防護:室內安裝紗門、紗窗、蚊帳。蚊子活動高峰時間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穿長袖衣物、涂抹驅避劑。避免在蚊媒傳染病高發時到東南亞、非洲、美洲等地區外出旅行。

6、及時就醫:一旦發現有突發高熱、皮疹等症狀,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有無蚊媒傳染病高發地區旅行史,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