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大小的正常值

胆囊大小的正常值

1、胆囊的正常大小

空腹状态胆囊呈充满无回声的囊袋状回声,其正常值为:长径小于10cm,横径小于3.5cm。胆总管呈号状强回声,内径小于0.8cm。肝内胆总管内径小于0.2cm。

2、胆囊的解剖结构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面以粘膜覆盖,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环行、斜行、纵行等。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胆囊管连接胆囊,肝胆管和总胆管,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其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因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

3、胆囊的组织特点

胆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状上皮细胞衬里,粘膜有许多皱襞,皱襞间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层内,形成许多窦状的凹陷,称Aschoff窦,在该处易发生炎症或形成结石;固有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肌层和浆膜层之间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内在神经丛。

胆囊粘膜细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细胞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浓缩功能,同时,胆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时胆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胆囊粘膜层中,除了一般的细胞外,尚有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肽类激素(APUD系统)的内分泌细胞,其生理学上的意义尚未确定。

胆囊管的层次与胆囊壁相同,但有以下两个特点:

3.1、胆囊管近胆囊颈的一端,粘膜呈螺旋瓣样皱襞,而近胆总管的一段则内壁平滑。

3.2、胆囊管的肌纤维构成环状带,称为胆囊颈括约肌。这些特点有助于规律性地控制胆汁进入与排出。

4、胆囊的生理功能

胆囊和胆道系统

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有什么功能呢?

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