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雷鋒”說:患者更完美的康復是我從醫的動力

東方網記者趙銘3月5日報道:近日,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其中,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入選崗位學雷鋒標兵。作為曾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巾幗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稱號的中國婦科微創技術領跑者,從醫35年,華克勤將“被人須要是一種幸福”作為人生信條,用職責和情懷詮釋著醫者初心,并傳遞著城市溫度和精神。

創新是醫者的職責

“創新”是華克勤從業歷程中的關鍵詞。在婦科微創之路上,她屢破醫學禁區,收治疑難雜症。從完成“國際首例孕期合并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及胎兒的廣泛腹腔鏡下宮頸切除術”到“國際首次采用生物網片陰道成型術為先天性無陰道患者再造人工陰道”,如何在保證安全、解決病痛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生殖器官、保全生育需求、保留泌尿排便功能、保持生理功能,保持性功能,以維護女性威嚴,是華克勤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創新是醫者的職責,沒有創新就沒有更完美的康復,這就是我的動力。”華克勤回憶曾經做過的一個創新案例:以往,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根治手術雖然已較為成熟,但術后患者的生育率往往不高,這一度成為她的“心病”。為了抬高患者生育率,華克勤與團隊查閱了大量文獻,發現患者不孕的重要前因在于手術后盆腹腔創面大形成嚴重的粘連,不利于妊娠。由于子宮是間位器官,位于盆腔內,而宮頸及盆腔淋巴結在腹膜外,“所以我想到,能否通過腹膜外的手術入路,避開對盆腹腔內宮體的干擾?”

然而,此前沒有人開展過此類手術。為此,華克勤帶領團隊前往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在尸體上進行摸索試驗。時值酷夏,他們身穿厚重的手術服,屋內有刺鼻的福爾馬林氣味。在近八個小時的工作中,他們將多次討論推敲的手術細節付諸于実踐。凌晨,終于將難點攻克。這種創新術式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華克勤受邀在第27屆歐洲婦科內鏡年會上做了專題發言,為中國首創的婦科微創手術贏得聲譽。

華克勤(右二)在手術中

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妊娠宮頸癌診療中,華克勤也走在國際前列,近20年妊娠期宮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達94%,新生兒存活率達100%。她屢次受邀帶領團隊出席國際婦產科會議,其中她領銜的生殖道畸形子宮融合術被列為繼續教育課程向世界推廣。同時,她的臨床科研成果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關技術轉化為了臨床成果,在各級各類醫院推廣應用。

近年,華克勤還關注到“互聯網+醫療”領域,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運用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全流程管理,以解決偏遠地區病理醫生、專科醫生缺乏的問題,降低女性患宮頸癌的危險。當前,該名目也被列為市級重點課題。

華克勤表示:“成熟和創新都是一步步摸索而來。沒有患者的奉獻、配合、信任,我們很難做開創性工作。”她深有感觸,“我內心也會被患者的這種配合感動。”

身臨其境為患者著想

工作之余,華克勤義務在為患者做咨詢的互聯網平臺免費問診。在該網站上,華克勤的問診滿意率為100%。其中,“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是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有患者家屬在出院多年之后依然不忘前來致謝:“華醫生不愧為婦科界的權威,手術到現在5年多了,媽媽現在身體非常好,非常感謝華醫生!”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與患者相處的過程中,特魯多這句的醫學界最著名的墓志銘一直是華克勤的行事原則:“我的患者都是女性,自己也是女性,所以有一種同理心,身臨其境為她們著想。”

華克勤(左三)在手術中

華克勤表示,醫生這個職業,面對的都是一個個“人”,因此要有一種對患者發自內心的感激和愛,并通過語言和行動來體現。遇到年老體弱的患者,她會親自扶她們上檢查臺,幫她們整理衣褲。搶救患者時,她會在患者身旁守候,直到患者病情穩定。曾經有年幼的女童患巨大卵巢腫瘤,華克勤感受到孩子的恐懼,所以通過將她抱到手術臺等細節行為,去培養醫患之間的信任和感情。“因為我們每天查房會見面,所以我抱著她進手術室,她的恐懼也會小一點。也是不希望孩子以后在看到白大褂時產生心理陰影,”她提到。

華克勤還提到,以往當患者遇到惡性腫瘤合并妊娠時,常常須要在終止妊娠的同時切除器官,但后來經過技術創新,可以切除腫瘤的同時讓患者成功分娩。“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總是很感動,這意味著挽救了一個家庭。”

“醫生這個職業特別有價值感和存在感,即便是一個疾病,表現形式和手段也不一樣,往往有所求戰。我很享用被患者須要的感覺,那是醫生的幸福!”華克勤說。

用志愿和公益傳遞溫暖

除了手術過程中的關懷和救治,華克勤還關注患者術后的康復過程。她發現,婦科患者常常會自卑、壓抑和焦慮,而病情的私密性又使得她們無處訴說。此外許多患者來自外地,術后再來醫院也會為她們增添成本。于是她先后組建了生殖道畸形患友互助群等多個醫患溝通微信群,“我們團隊會安排醫生在晚上固定的時間回答問題,為患者爭取時間,避免因為時間遷延而致使病情復發,”華克勤說,群內還邀請了專業的醫務社工入駐,為患者們疏導心理問題。

在華克勤的主導下,醫院開展了以“康乃馨有約”命名的系列婦產科特色的志愿服務名目,涉及女性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例如為不孕患者開展的“棗子樹行動”,邀請一些有同樣經歷、但后來成功懷孕的家庭進行現身說法,增加患者的信心;為乳腺癌患者開展的“紅絲帶俱樂部”,不定期舉辦諸如旗袍秀、扇面秀等患友活動。華克勤說:“要鼓勵她們樹立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擺脫疾病的影響,盡快回歸社會。”

此外,在華克勤的持續關心和努力下,更多的人參與到患者術后康復以及院外關懷中來。近幾年,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和愛心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醫院先后成立了貧困乳腺癌患者手術救助基金、早產兒救治幫困救助基金等公益基金,并通過公益拍賣籌金建立了“改善醫療服務專項基金”,發起“紅孩兒誕生記”免費攝影活動,通過給孕婦拍攝孕照并制作成冊,為家庭留下特殊的紀念。這也打開了華克勤公益服務理念的新思路——讓第三方力量在醫院傳遞城市溫暖,實現城市精神的價值回歸。

華克勤認為,醫學科普是成本最低的“處方”,在提升患者健康認知的同時更能改善醫患關系。為此,她不只組織策劃醫院新媒體以易于觀看的形式傳播醫學科普知識,還在國內首創科普演講與娛樂比賽賽制,探索新的婦產科健康科普知識傳播模式。此外,她還嘗試開展科普動漫創作,推出“宮頸癌和它的宿敵”主題的六集動漫。該名目獲得國家衛健委“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微視頻優秀作品獎、上海市醫師協會科學廣泛開展分會2020年度醫學專科科普能力大賽決賽一等獎。因在科普工作上的突出貢獻,華克勤還獲得了2018年度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

面對在未來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提升哪些婦科理念的問題時,華克勤表示:“宮頸癌是當前唯一可防可治的癌症,而我國當前發病率仍然較高。接種HPV疫苗是一級預防的最佳手段,但可能宣傳力度不足,認知和廣泛開展率還不是很高。對我這個婦科醫生而言,期待一己之力,讓更多人參與到宮頸癌防治的公益科普和志愿宣教中來,讓更多中國女性和家庭獲益,讓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更加溫暖。消除宮頸癌,是我的夢想,我將為之而努力。”

這位“女雷鋒”說:患者更完美的康復是我從醫的動力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