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髖關節結核病

什么是髖關節結核病

1、什么是髖關節結核病

髖關節結核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約占7.20%,僅次于脊椎結核而居第二位。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7%-10%病例可見同時患骶髂關節結核或下段腰椎結核。

初起病灶以骨型為多見,滑膜型較少。骨型病灶,多起于髖臼或股骨頭,逐漸擴大,穿入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滑膜型病灶,也可擴散破壞關節軟骨、股骨頭、頸和髖臼,成為全關節結核。

病灶常有干酪樣物和寒性膿腫形成,并可向腹股溝區或大粗隆處穿破,引起竇道和合并感染。由于股骨頭、髖臼進行性破壞和屈曲、內收痙攣,可使關節發生病理性脫位。病變靜止后,有纖維組織增生,使關節形成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常呈內收和屈曲畸形。病變自愈的病程很長,且不可避免地發生廣泛破壞和畸形。

2、髖關節結核病病因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人體感染結核菌后因機體抵抗力低下而發病結核病是一全身性疾病,各個器官均可累及,常以肺結核為多見。骨與關節結核是一種以破壞為主、進行緩慢的骨關節感染性疾病。

3、髖關節結核病臨床表現

患者常有食欲減退、消瘦、全身無力、脾氣變壞以及低熱、盜汗等症。小兒常出現某種激動狀態,易哭、睡眠不良,以至行為變得不太活潑,容易疲勞。

一般發病隱漸,最早出現的髖部疼痛比較輕微,活動加重,休息后減輕,往往伴有患側下肢的無力或沉重感。偶有少數患者發病急驟,髖部疼痛比較劇烈。兒童對疼痛的定位能力較差,往往陳訴疼痛在膝關節,較少在髖關節。有時夜間啼哭不絕,甚至不敢平臥睡覺。

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是髖關節結核的另一特征。由于肌肉營養不良和失用性萎縮,使髖關節周圍及該側肢體肌肉的張力減低,逐漸轉為肌肉的體積縮小。早期通過測量可以發現,較晚的病例肉眼也能看出整個肢體消瘦,尤其是股四頭肌。這時臀肌的萎縮也較明顯,患側臀部消瘦,臀溝展平和下垂。患肢皮下組織增厚,皮膚皺紋增厚的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髖關節結核后期,下肢各部位大腿、小腿及踝均發生顯著的肌萎縮和營養障礙。

早期患者有關節之腫脹,但由于髖部肌肉肥厚不易被察覺。如果髖部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腫脹時,則證明結核性炎症的變化顯著增劇。

髖關節活動受限,最早表現為某種活動稍受限,因此在檢查時要與健側比較。常見的是外展和過伸活動受限,這只有在臨床檢查時被發現。

髖關節結核病非手術療法

休息、制動和營養:全身情況的好壞與病灶的好轉與惡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休息和營養作為改善全身情況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治療髖關節結核所不可缺少的。休息可減輕大腦皮質的異常興奮性,恢復機體的調節作用;可減低能量的消耗,調整新陳代謝,增強體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其穩定性及抵抗力,減輕中毒症狀。

局部制動可使病變處負重減輕,活動減少,既可消除疼痛,又能防止病變擴散,有利于組織恢復,防止攣縮及脫位形成。因此,愈是活動的病變,愈是應該有較完善的制動。

休息和局部制動的性質及范圍,應根據病變進展情況,全身情況以及是否有其他合并症而定。過去,全身和局部的制動被強調得有些過分了,不區別情況一律強調絕對臥床休息,對病人反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一般地說,體溫不高,血沉不快,病情較為穩定者可以適當地活動,有的還可以做一些與病無害的體操活動。體溫高、病變不穩定或有嚴重并發症者應該多休息。

髖關節結核病預防

必須作好開放性結核病人的消毒隔離工作,減少肺或腸道結核病的發病率,從而降低骨關節結核病的發病率。

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將有關不隨地吐痰、消毒隔離、健康檢查,早期治療和卡介苗接種的意義,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讓群眾參加防癆工作,為在中國消滅結核病而斗爭。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