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

脑梗塞的概述

1、定义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2、别称

脑梗死。

3、发病部位

脑血管。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45~70岁中老年人。

6、科室

神经科。

脑梗塞的典型症状

1、脑梗塞的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 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

晚期症状: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

2、脑梗塞的分类

2.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即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液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2、脑栓塞

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不同,分为:

2.2.1、心源性,最常见,占脑栓塞60%-75%。

2.2.2、动脉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等。

2.2.3、其他,约30%脑栓塞不能确定原因。

2.3、腔隙性梗死

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2.4、出血性梗死

是由于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继发出血,常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之后。

2.5、无症状性梗死

是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而患者没有提供任何脑梗塞病史的脑梗塞。

2.6、其他,如血管痉挛。

脑梗塞的病因病机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

脑梗塞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脑梗塞的诊断方法主要为以下四种:

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2、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2周。

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4、脑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和有无出血征象等,是最可靠的无创性诊断手段。

脑梗塞的并发症

容易出现以下并发症: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褥疮,关节挛缩,应激性溃疡,继发性癫痫,脑梗塞后的精神科问题,痴呆等。

脑梗塞的防治方案

1、脑梗塞的预防方法

积极治疗诱发脑梗塞疾病是脑梗塞预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人群更要积极并控制疾病。吸烟、酗酒、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良情绪、高热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必须避免和原因。注意季节环境的保健,比如冬季要注意保暖。

2、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