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

肠粘连的概述

1、定义

肠粘连(intestinal adhesion)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黏附。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症状部位

3、症状科室

普通外科

4、常见病因

手术、腹部创伤、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腹腔内炎症等

肠粘连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粘连的形成,除了先天原因之外,主要由于腹腔内的创伤、出血、感染、异物刺激等所形成。

1、损伤

手术

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时间过长、动作粗糙、创面大、止血不彻底、术后渗血、渗液、腹腔冲洗不净或腹腔内遗留异物等都可能造成肠粘连;

腹部创伤

腹部突然受到外界冲击,受冲击部位虽未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损伤或有血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围组织水肿粘连;

化学药物

如计划生育粘堵术药物外流进入腹腔造成严重粘连。

2、炎症

腹腔内炎症

导致炎性水肿,渗出物或脓液溢入腹腔引发粘连;

结核性腹膜炎

引发肠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干、湿两型,干型特点为腹膜上除见结核结节外,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引发腹腔脏器、大网膜、肠系膜广泛粘连;

肠结核

引发肠粘连,肠结核患者在肠的浆膜面可见纤维素渗出和多数灰白色结核结节,同时肠壁常因纤维组织增生肥厚而与邻近肠管或大网膜形成粘连。

3、其他

如肿瘤浸润性增长破坏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或个别未明原因的肠粘连。

肠粘连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肠粘连的检查方法

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若能发现梗阻扩张肠管和正常肠管的口径相接的“拐点”,又未发现其他病变的存在,高度提示肠壁外存在粘连索带对肠腔的压迫,间接支持肠粘连的诊断。

X线、超声波等影像协助诊断:正常人腹腔内光滑湿润,脏器间可以相互滑动。网膜、小肠、乙状结肠等器官活动范围大,肝、胆、脾、胃等与膈肌相连的脏器可随呼吸上下移动。肠粘连时,这些脏器运动受限,在X线、超声等影像实施监测下,观察腹内脏器与腹壁或腹内脏器相互间的移动度,就可以间接反映腹内粘连的存在。

腹腔镜检诊断或剖腹探查:腹腔镜检可直接观查腹腔内粘连组织,等同于开腹探查。对腹壁与腹腔内组织脏器间的膜状或索带状粘连可同时进行肠粘连的松解治疗,由于避免了开腹手术切口的损伤和缝合线结等异物存留,器械入口远离粘连病变高发区,腹腔不开放暴露,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快,引发再粘连的机率大为降低。但腹腔镜检查需要特殊麻醉,作为肠粘连的诊断实用性不大。

2、肠粘连的诊断鉴别方法

肠粘连症状应根据其他症状鉴别其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

肠粘连特别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者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等,重者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

肠粘连的危害

可能引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肠瘘、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休克等。

肠粘连的防治方法

1、肠粘连的预防方法

粘连性肠梗阻重在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减少组织缺血、保护肠管, 减轻损伤,手术结束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去除异物、血块和其他污染物等。

2、肠粘连的治疗方法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组织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如有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

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