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的概述

1、定义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染。

2、别称

肠澼、赤沃

3、发病部位

腹部

4、传染性

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

儿童

6、科室

消化内科 传染科

痢疾的典型症状

1、痢疾的典型症状

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

2、痢疾的分类

由于临床表现和疾病经过不同,医学家将痢疾分为普通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和慢性痢疾。

痢疾的病因病机

1、痢疾的病因

1.1、 外感时邪

本病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肠胃,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胃肠气机阻滞,发为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1.2、 饮食不洁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央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2、痢疾的病机

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痢疾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痢疾的检查

粪便常规、血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痢疾的诊断

2.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2.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发生。

3、痢疾的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痢疾的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小儿中毒型痢疾、小儿细菌性痢疾、痢疾后综合症、细菌性痢疾、赤痢、休息痢、湿热痢、疫毒痢、小儿疳痢、气痢、噤口痢。

痢疾的防治方案

1、痢疾的预防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2、痢疾的治疗方法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辩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