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

產后出血的概述

1、定義

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為產后出血,80%發生在產后2小時內。晚期產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時以后,在產褥期內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多見于產后1~2周。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症,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國產后出血近年來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這一情況更加突出。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由于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實際發病率更高。

2、別稱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孕產婦

6、科室

婦產科

產后出血的典型症狀

1、產后出血的典型症狀

產后出血多發生在胎兒娩出后2小時內,可發生在胎盤娩出之前、之后或前后兼有。陰道流血可為短期內大出血,亦可長時間持續少量出血。一般為顯性,但也有隱性出血者。

臨床表現主要為陰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繼發性貧血,若失血過多可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症狀的輕重視失血量、速度及合并貧血與否而不同。短期內大出血,可迅速出現休克。需要注意在休克早期由于機體內的代償機制患者生命體征如脈搏、血壓等可能均在正常范圍內,但此時仍需要嚴密監測,對風險因素進行早期識別,評估出血量并進行積極救治。臨床中往往存在當失血到一定程度出現失代償表現如脈搏增快、血壓下降才引起重視,這樣失去了最佳救治時機。此外,如產婦原已患貧血,即使出血不多,亦可發生休克,且不易糾正。因此,對每個產婦必須作全面仔細的觀察和分析,以免延誤搶救時機。

2、產后出血的分類

無分類。

產后出血的病因病機

產后出血的發病原因依次為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為因果。

產后出血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診斷產后出血的關鍵在于對失血量正確的測量和估計。臨床上常用的估計失血量的方法有:容積法;稱重法;面積法;休克指數等。出血量測量不準確將喪失產后出血的最佳搶救時機。突然大量的產后出血易得到重視和早期診斷,而緩慢的持續少量出血(如軟產道裂傷縫合時間長)和未被發現的血腫常常是延誤診治的重要原因。

根據陰道出血時間、數量和胎兒、胎盤娩出的關系,可初步判斷造成產后出血的原因。幾種原因常常互為因果。

產后出血的并發症

產后出血的并發症為失血性休克,心衰,水電解質紊亂而至死亡。

產后出血引起產婦貧血,抵抗力低下,加以宮腔操作機會增加,使產后感染幾率增加,因此,宜采用廣譜抗生素防治生殖道感染。

嚴重的產后出血引起循環衰竭者可繼發垂體前葉缺血性壞死,內分泌功能遭到破壞,患者因缺乏泌乳素而無乳汁分泌,缺少甲狀腺素,故有畏寒,體重增加,基礎代謝率降低,葡萄糖耐量試驗升高。

產后出血的防治方案

1、產后出血的預防方法

重視產前保健,加強孕前及孕期婦女的保健工作,對于有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應在治療后再受孕,必要時可在早孕的時候終止妊娠; 對于具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婦應加強產前檢查,提前入院,做好搶救措施,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 嚴密觀察產程,積極處理;加強產后觀察:產后 2 小時是產后出血發生的高峰,應在產房中觀察 2 小時,注意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會陰切口、宮縮情況、陰道流血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2、產后出血的治療方法

產后出血的處理原則為針對病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及防治感染。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