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的傳播途徑

綠膿桿菌的傳播途徑

1、綠膿桿菌的傳播途徑是什么

正常人皮膚,尤其潮濕部位如腋下、會陰部及耳道內,呼吸道和腸道均有該菌存在,但分離率較低。

綠膿桿菌感染常在醫院內發生,醫院內多種設備及器械上均曾分離到本菌,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病人、病人與病人的接觸也為傳播途徑之一。除院內感染外,綠膿桿菌還可引起與醫院環境無關的感染,近年來對此已有更多的認識,它已成為足穿刺感染、心內膜炎、濫用藥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兒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膚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戰傷感染的常見致病菌。

2、綠膿桿菌感染症狀之敗血症

本菌引起的敗血症約占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病死率則居首位。其臨床過程與其他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相似,除早產兒及幼兒可不發熱外,病人可有弛張或稽留熱,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皮膚可出現特征性壞疽性深膿皰,周圍環以紅斑,皮疹出現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壞疽或有潰瘍,小血管內有菌栓,將滲液涂片革蘭染色或培養易找到細菌。

3、綠膿桿菌感染症狀之呼吸道感染

原發性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少見,常繼發于宿主免疫功能受損后,尤其易發于原有肺部慢性病變基礎上,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氣管切開、應用人工呼吸機后,X線表現為兩側散在支氣管肺炎伴結節狀滲出陰影,極少發生膿胸。

綠膿桿菌的用藥治療

嚴重銅綠假單胞菌屬感染的治療應采用敏感藥物聯合治療,劑量與療程決定于感染部位與感染嚴重程度,若是慢性感染或有病灶處解剖結構的破壞,療程常需數周乃至數月。目前,作用較強的抗菌藥物有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為最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中以頭孢他啶、頭孢哌酮的作用較強。

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有明顯上升,這在重症監護室(ICU)和肺纖維化的患者中尤為嚴重。有資料顯示ICU中銅綠假單胞菌對亞安培南的耐藥率已從早年的12.9%上升至18.5%(1999年),而對氟喹諾酮類的耐藥率更是高達23%。故一旦細菌培養陽性,應即進行藥敏測定,以供選藥時參考。

綠膿桿菌的鑒別診斷

培養陽性,并經生化鑒定為假單胞菌可以確診,可在選擇培養基上并產生綠膿色素的即可鑒定為銅綠假單胞菌,若無色素或在鑒別培養基上不發酵乳糖或葡萄糖的革蘭陰性桿菌,可行以下方法進一步鑒別。

可將細菌接種于King A,B斜面培養基,37℃ 24h或置室溫觀察5天。綠膿色素:在King A斜面上呈深綠色,液體培養基接觸空氣處綠色明顯,若色素不明顯或混雜其他色素,可加氯仿于斜面,置室溫觀察1~24h,如仍不明顯,可在氯仿液中滴加稀鹽酸,綠膿色素在酸液層呈紅色。

綠膿熒光色素:銅綠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在King B斜面培養基上呈現黃綠色熒光。

紅膿色素:在King A斜面培養基上呈紅紫色,如置37℃ 24h紅色不明顯,可再置室溫3~5天觀察,銅綠假單胞菌產生紅膿毒素者較少見。黑膿毒素:銅綠假單胞菌在含蛋白胨培養基中生長時常有黑膿毒素產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也有黑膿毒素產生。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