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是傳染病嗎

破傷風是傳染病嗎

1、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侵入人體傷口后,在厭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產生嗜神經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為特點的急性傳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痙攣或繼發嚴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兒破傷風由臍帶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行了全球免疫計劃,據估計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萬破傷風病例,數十萬新生兒死于破傷風。

2、新生兒破傷風,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四六風”,是由一種叫做“破傷風桿菌”的細菌由臍部侵入所引起的急性嚴重感染性疾病。這種細菌屬于厭氧菌,生存能力極強,在陽光照射的土壤中可存活幾十年,能耐煮沸60分鐘,干熱150度1小時之久。它生存在氧氣缺乏的環境中,可產生破傷風痙攣毒素,此毒素一旦與神經組織結合,很難被中和,并由此產生一系列表現。

3、帶有破傷風桿菌的人和動物是本病傳染源。在通常情況下不引起疾病,僅在發生創傷并受到破傷風桿菌侵入時才會引起疾病。潛伏期2小時到數月數年。

4、破傷風芽胞桿菌是土壤中常見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極廣。破傷風桿菌廣泛存在于人類及家禽、家畜等腸道中,隨糞便排出體外而污染土壤,并隨土壤或塵埃經創傷或傷口進入人體。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創傷感染:因外傷受帶有破傷風桿菌的泥土或其他異物感染。

臍帶感染:用不潔的器械切割臍帶,或用不潔的敷料處理臍帶,使臍帶傷口被破傷風桿菌污染所致。

其它感染:產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術后感染等。

破傷風的病因

1、破傷風是常和創傷相關聯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各種類型和大小的創傷都可能受到污染,特別是開放性骨折、含鐵銹的傷口、傷口小而深的刺傷、盲管外傷、火器傷,更易受到破傷風梭菌的污染。小兒患者以手腳刺傷多見。若以泥土、香灰、柴灰等土法敷傷口,更易致病。

2、除了可能發生在各種創傷后,還可能發生于不潔條件下分娩的產婦和新生兒、非正規的人工流產術后。中耳炎、壓瘡、拔牙及宮內放環等均有引起本病的可能。因吸毒人員因使用不潔注射器靜脈注射毒品而患破傷風者亦呈增多趨勢。

3、致病菌破傷風梭菌,為絕對厭氧菌,革蘭染色陽性。家畜和人的糞便中均可含菌,隨糞便排出體外后,以芽胞狀態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為常見,在土壤中生存數年之久。此菌對環境有很強的抗力,能耐煮沸15~90分鐘。破傷風梭菌產生毒性極強的外毒素,即神經痙攣毒素。毒素產生后,并不在局部引起炎症,而是向周圍擴散,侵入肌肉組織,并沿著與神經沖動相反的方向,向上傳遞,最終進入脊髓前角或腦干的運動神經核。

破傷風的臨床表現

1、感染破傷風梭菌至發病,有一個潛伏期,破傷風潛伏期長短與傷口所在部位、感染情況和機體免疫狀態有關,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數年。潛伏期越短者,預后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后2周內發病,新生兒破傷風的潛伏期為斷臍帶后5~7天,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內存留多年的異物后出現破傷風症狀。

2、起病較緩者,發病前可有全身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局部肌肉發緊、扯痛、反射亢進等症狀。

3、主要為運動神經系統脫抑制的表現,包括肌強直和肌痙攣。通常最先受影響的肌群是咀嚼肌,隨后順序為面部表情肌,頸、背、腹、四肢肌,最后為膈肌。肌強直的征象為張口困難和牙關緊閉,腹肌堅如板狀,頸部強直、頭后仰,當背、腹肌同時收縮,因背部肌群較為有力,軀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張”或“側弓反張”。

陣發性肌痙攣是在肌強直基礎上發生的,且在痙攣間期肌強直持續存在。相應的征象為蹙眉、口角下縮、咧嘴“苦笑”(面肌痙攣);喉頭阻塞、吞咽困難、嗆咳(咽肌痙攣);通氣困難、發紺、呼吸驟停(呼吸肌和膈肌痙攣);尿潴留(膀胱括約肌痙攣)。強烈的肌痙攣,可使肌斷裂,甚至發生骨折。患者死亡原因多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發症。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