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幼兒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1、手足口病是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的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進入夏季后天氣炎熱,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一般兒童患病后10天內就可以自愈,不會留下后遺症,但少數患兒可能會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等并發症,重症患者甚至可能死亡。

2、做好對兒童家長的宣傳工作,要求家長發現孩子在家期間發熱、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兒所、幼兒園,及時去醫院就醫。患兒應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確非傳染性疾病方可入托、入園。

3、加強晨檢,一旦發現發熱、皮疹的孩子,立即請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保健老師在晨檢時接觸不同的兒童之間應進行徹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4、對入托、入園兒童加強全日健康(醫學)觀察,一旦發現在園兒童發熱、出皮疹,立即與其他兒童分開,單獨安置在隔離(觀察)室內,并及時通知家長帶病兒去醫院就診。

5、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兒童后,要立即對發病班級的玩具、被褥、桌椅等進行消毒。發病班級物品必須與其他班級分開進行消毒和保存。對患病兒童所在班進行醫學觀察,盡量減少發病班級的兒童與其他班級兒童接觸的機會,在觀察期間不得進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離觀察期內。

6、加強兒童、工作人員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宿舍要加強通風,對通風不良的教室應輔以機械通風。

7、日常加強對兒童經常接觸的環境物體表面、玩具、廁所等的清潔消毒。7、根據規定,發現手足口病患兒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并配合教育和衛生部門采取相關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表現

1、兒感染腸道病毒后,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現分散狀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2、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反應。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現,或出現口腔粘膜皰疹。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3、症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症。重症患者表現為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運動障礙;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面色蒼灰、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

輕症者可給與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療;重症患者還應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及胸片。

1、抗病毒藥物治療

常用的有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中藥等,它們作為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愈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作用。

2、免疫調節藥物治療

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復發。常用的藥物有轉移因子、胸腺肽等藥物。

3、抗感染治療

局部可用漱口藥物含漱、涂抹。

4、支持療法

加強營養、補液。并加強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5、重症患者

需住院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