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症狀

手足口病症狀

1、手足口病症狀

1.1、輕微症狀

手足口病最明顯的症狀出現在手、腳和口腔中,這三個患處會出現類似米粒大小和顏色的皰疹,患兒能感覺到疼痛,有的孩子可能在臀部或者肛部也會長一些。

患兒還伴隨低燒(38°C左右)、皮疹等體征,不過通常都不嚴重,1-2周內會自然痊愈,而且沒有什么后遺症。持續低燒可能會讓小寶寶感到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等,并不時出現咳嗽、流鼻涕的症狀。

1.2、重症病例症狀

極少數的手足口病患兒會出現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或循環系統的并發症,其中比較嚴重的病症有腦膜炎、腦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等。

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表現非常明顯,寶寶的肺部功能變差,呼吸變得急促或者困難,可能出現類似窒息的症狀,嚴重的還會口吐白沫或者血沫。

神經系統受到影響的寶寶會變得精神渙散、惡心嘔吐、嗜睡等等,出現一些無法控制的肢體反應,比如四肢抽搐、無力等等,嚴重可能會患上腦水腫、腦疝等。

循環系統的異常表現雖然不太明顯,但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當發現寶寶開始四肢發涼、面色發白、心跳紊亂的時候,要及時送到醫院治療。

2、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及輕微、但傳染度頗高的傳染病,可由多種的腸道病毒引致,4歲以下易得。夏秋之交都有發病,9月是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兒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

少數患兒可能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害,引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馳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容易發生死亡。

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數不會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和A組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3、手足口病的并發症有哪些

手足口病通常不嚴重,幾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療便可康復,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內痊愈,并發症不常見。

極少病人可并發無菌性或病毒性腦膜炎,其症狀是發熱、頭痛、頸直或背痛。其他常見的并發症有:心肌炎、腦炎或腦膜炎、肺炎、肺水腫、脊髓灰質炎樣肢體癱瘓、過敏性紫癜等,多發生于發病后2~5天,如不及時治療,可能致命。死亡率極低,僅十萬分之一或幾萬分之一。

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

所以如果確定小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長們一定不要耽擱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手足口病易感人群

當手足口病在暴發流行時,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不過它還是比較“怕強凌弱”的,最喜歡“欺負”兩類人:

1、5歲以下的兒童

5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是不講衛生、抵抗力弱的孩子最容易被傳染。因此,手足口病最容易爆發的地方就是:托兒所、幼兒園、學校等這些兒童聚集密度大的地方。

2、抵抗力較差的成人

成人也會感染手足口病,甚至會成為重要的傳染源。當成人的抵抗力變弱以后,就會變得跟兒童一樣容易被傳染,症狀也跟兒童患病后相似,以手部、腳底、口腔內長皰疹為主要特征,有些人的症狀甚至比兒童更嚴重。

手足口病吃什么好

1、第一階段:病初。嘴疼、畏食。飲食要點: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食物要不燙、不涼,味道要不咸、不酸。這里介紹一個小竅門—用吸管吸食,減少食物與口腔粘膜的接觸。

2、第二階段:燒退。嘴疼減輕。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舉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香蕉易制成糊狀,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和果膠,能提供熱能、維生素,且潤腸通便。

3、第三階段:恢復期。飲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營養要高。如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也有說法“全素,不動葷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營養質量不夠,缺少優質蛋白質,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故全素不妥。

溫馨提示: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療期間應注意不吃魚、蝦、蟹。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