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症狀

傷寒與副傷寒症狀

1、傷寒有什么症狀

初期:相當于發病的第1周。以神經系統及消化道症狀開始。表現極度乏力、頭痛、全身不適、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狀有食欲不振、厭食、舌有厚苔、腹脹、腹部不適、便秘。病人有發熱,體溫呈梯形上升,于5~7d內達39~40℃,熱前有畏寒。查體右下腹部輕度壓痛,脾大。

極期:病程的第2~3周。常有傷寒典型的臨床表現,可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并發病。熱型多為稽留熱,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可持續2周。臨床症狀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腹痛。個別有神經精神症狀,與嚴重毒血症表現有關。此期有相對緩脈,可觸及肝脾。病程第7~12天個別病人見有淡紅色的皮膚小斑丘疹,即玫瑰疹(rose spot),一般10多個,分批出現在胸腹,2~4天內消退。

緩解期:相當于發病后第3、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逐漸下降。毒血症狀重者,神經症狀突出、繼續有高熱、譫妄、摸空。并常發生心臟循環衰竭、腸出血或穿孔、腹瀉、肺炎等各種并發症。

恢復期:病程第5周。體溫正常,臨床症狀完全緩解。

2、副傷寒有什么症狀

潛伏期8~10天,少數可為3~16天。持續高熱,熱型主要為稽留熱,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

消化系統症狀:食欲不振明顯,舌苔厚膩,腹部不適,腹脹,可有便秘或腹瀉,下腹有輕壓痛;

心血管系統症狀:相對緩脈和重脈;

神經系統症狀:可出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症患者可有譫妄,昏迷或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

肝脾大:多數患者有脾大,質軟有壓痛。部分有肝大,并發中毒性肝炎時,可出現肝功異常或黃疸;玫瑰疹。

副傷寒丙: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可分為:傷寒型:臨床表現與傷寒及副傷寒甲、副傷寒乙相似;急性胃腸炎型:以胃腸炎症狀為主,病程短;膿毒血症型:常見于體弱的兒童。起病急,寒顫、高熱,半數以上病人可出現遷徙性化膿性并發症。

3、傷寒怎么治療

3.1、一般治療

隔離與休息 給予消化道隔離,臨床症狀消失后連續兩次糞便培養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發熱期病人必須臥床休息。

護理:注意皮膚及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飲食: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無渣飲食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退熱后,食欲增強時,仍應繼續進食一段時間無渣飲食,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

3.2、對症治療

高熱適當應用物理降溫,不宜用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便秘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

腹瀉可用收劍藥,忌用鴉片制劑。

腹脹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及肛管排氣,禁用新斯的明類藥物。

3.3、病原治療

氯霉素仍是目前治療傷寒的主要藥物。成人劑量每日1~2g,小兒每日25~50mg/kg,分4次口服,重症患者可增加劑量。待體溫降至正常并穩定2~3日后減為半量,再繼續給藥10~14日。

喹諾酮類抗菌劑其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能抑制細菌DNA旋轉酶,阻礙DNA復制。

副傷寒如何治療

1、病原治療

選用適當抗菌素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霉素,復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2、并發症治療

腸出血治療: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腸穿孔治療: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減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

3、中醫中藥治療

根據病情發展按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4、對症支持治療

指高熱、毒血症狀嚴重、腹脹、腹瀉、便秘的治療。

傷寒后要注意什么

傷寒患者剛要痊愈時,飯量會大增,這時要忍耐,以免病又復發,應該少食多餐,且選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進食,如雞蛋拌勻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湯、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以冬瓜燥湯喝,要記住高熱末退時,絕對禁食粥,要待熱度退后三天,始可進粥。

節制飲食和臥床靜養一樣重要,醫學|教育網搜集在床上臥著大便雖有不便,但要耐心訓練,不可坐起來或是下地,下床過早易引起復發或其它并發症。

此症最禁忌的就是患者便秘,不可用瀉藥,也不可用力猛掙,以兔造成腸穿孔,應多喝水或汁,此時可用肥皂頭塞人肛門,使大便軟化。要注意環境清潔,勿食不潔或生冷食品。

傷寒初愈,百日之內,應戒絕房事,不然,病必復發,復發則不可救。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