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異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1、異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1.1、感染性疾病

最常見于病毒性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急性腮腺炎、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流感、天花、單純皰疹及帶狀皰疹、病毒性腦炎、血清病及支原體性肺炎等。

1.2、藥物過敏

可引起異形淋巴細胞增多反應的藥物有對氨水楊酸鈉、苯妥英鈉、巴比妥類、氨苯砜等,以及有機砷、奎寧、異煙肼等也可引起。

1.3、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1.4、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循環術后,預肪接種后。

2、異型淋巴病毒的類型

2.1、Ⅰ型

又稱空泡型或漿細胞型。胞體比正常淋巴細胞稍大,多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細胞核為圓形、腎形、分葉狀,常偏位。染色質粗糙,呈粗網狀或小塊狀,排列不規則。胞質豐富、染深藍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狀。

2.2、Ⅱ型

又稱不規則型,或稱單核細胞型。胞體較大,外形常不規則,可有多個偽足。核形狀及結構與Ⅰ型相同,或更不規則,染色質較粗糙致密。胞質豐富,染淡藍或灰藍色,有透明感,邊緣處著色深,一般無空泡,可有少數嗜天青顆粒。

2.3、Ⅲ型

又稱幼稚型或幼淋巴細胞型。胞體較大,細胞核圓形、卵圓形,染色質細致呈網狀排列,可見1~2個核仁。胞質深藍色,可有少數空泡。

3、什么是異型淋巴病毒

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幾種血液細胞。紅細胞和粒細胞等被稱之為終末細胞,意為它們的生命沒有回頭路,必須一直走下去,直至死亡。

這樣的細胞除了行使各自的功能,不再進行任何形式的改變。而淋巴細胞不是終末細胞,它還可以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原始細胞化和幼稚細胞化(俗稱“返祖現象”)。

這樣的變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藥物引起的應激反應,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其細胞體積變大,細胞核體積也增大,細胞漿顏色加深,出現空泡等。這與正常淋巴細胞形態有明顯不同。這時候,就應報告發現異型淋巴細胞。人體異型淋巴細胞正常值為0-2.0%。分型編輯Ⅰ型

又稱空泡型或漿細胞型。胞體比正常淋巴細胞稍大,多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細胞核為圓形、腎形、分葉狀,常偏位。染色質粗糙,呈粗網狀或小塊狀,排列不規則。胞質豐富、染深藍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狀。

異型淋巴病毒的診斷思路

1、詢問病史

引起外周血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的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其次為細菌、真菌感染及過敏性疾病等,詢問病史時需注意:

1.1、發熱: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伴發熱,需考慮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腮腺炎等。流行性出血熱時大多出現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及稽留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

1.2、起病緩急:短期內出現發熱等症狀伴異型淋巴細胞增多須考慮急性期的感染。而異型淋巴細胞持續增多.且無明顯變化則需當心慢性肝炎,異常細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

1.3、接觸史:因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和許多傳染性疾病有關,如流行性出血熱、螺旋體病、立克次體病或原蟲感染如瘧疾等,故應詳細詢間接觸史,包括疫區居留史、家畜接觸史等。

1.4、既往史:既往是否有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史;有無肝炎病毒感染史;有無輸血史;有無急慢性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史;有無特殊藥物服用史,服用過程中有無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情況;有無放射治療史;有無體外循環手術史等,詳盡的既往史資料可以幫助更快的找到病因。

異型淋巴病毒的症狀

1、淋巴結腫大: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結腫大為本病的特征,在病程的最初二周較為明顯,全身淋巴結均可累及,其中以頸后三角區最為常見,其次為腋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多為對稱性分布,可活動,不固定,觸之可有輕度壓痛。

2、肝脾腫大: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

3、貧血:免疫系統疾病和瘧疾感染時可以出現貧血,而進行性貧血加重則往往發生在血液系統疾病。

4、出血:流行性出血熱時可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可以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血便、血尿,眼底出血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