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檢查項目

手足口病檢查項目

1、手足口病檢查項目

1.1、血常規

白細胞的計數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細胞計數可明顯的升高。

1.2、血生化檢查

部分的病例可有輕度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伴有肌鈣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應蛋白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1.3、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酸中度。

1.4、腦脊液檢查

神經系統受累時可表現為: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多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1.5、病原學檢查

CoxA16、EV71等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咽、氣道分泌物、皰疹液、糞便陽性率較高。

1.6、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等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2、手足口病是怎樣引起的

2.1、病毒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并在腸道增殖。

2.2、免疫力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2.3、口蹄疫病毒

屬于小RNA病毒科,現稱為口皰病毒(aphoviruses),呈球狀顆粒,直徑為22~30nm,有7種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亞洲-1型,至少有63個亞型,各流行區的型別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作用,從人類分離到的幾乎都是O型,偶有C型,傳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患病動物的血液,皮膚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糞,乳汁均帶有病毒。

3、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狀

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后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

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門附近,偶爾看到在軀干和四肢出現皰疹,數天后干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個別小孩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后良好,無后遺症。

手足口病是怎樣傳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也是可以經口傳播。

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飲用或食用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常見托兒所或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嬰幼兒喜歡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小兒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有的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回家之后不吸收就吃東西,這樣就會慢慢的行橫手足口病的病症呢。

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1、飯前便后洗手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等給孩子洗手。家長替孩子更換尿布、處理孩子糞便后均要洗手。家長也可能是攜帶病毒的載體(只不過成人沒發病而已),所以,在抱孩子之前應該洗手。

2、嬰兒用品消毒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玩具應定期清洗、消毒,并避免幼兒將其放入口中咬弄。

3、飲食干凈

不要讓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為孩子準備食物時,請將食物徹底清洗干凈,并加熱煮熟。盡量不給孩子食用剩飯剩菜,不要將蛋糕、餅干等食品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寶寶的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燥熱、難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腸胃”疲勞“。

4、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