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腫用藥有哪些

皮脂腺囊腫用藥有哪些

1、皮脂腺囊腫用藥有哪些

中藥治療。中醫認為青年人活力旺盛,體內濕氣過重是導致囊腫形成的原因之一。姜半夏,夏枯草,玄參,茶樹根,白芥子,陳皮,茵陳,萊菔子,生山楂,蒲公英等中藥聯合起來使用,會讓清熱解毒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起到治療皮脂腺囊腫的作用。

西藥治療。皮脂腺囊腫患者可以用一些外涂的藥膏進行治療,常見的治療皮脂腺囊腫的藥膏有莫匹羅星軟膏,它屬于一種常見的抗生素類藥物,對患處涂抹藥膏后,會讓患處的炎症得到治療,炎症消失后,囊腫也就會逐漸消散。

2、皮脂腺囊腫臨床表現

皮脂腺囊腫突出于皮膚表面,好發于皮脂腺豐富部位,如頭皮、顏面、胸背等處,多數生長緩慢。未合并感染時,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腫物呈球形,單發或多發,大小不等,小者數毫米,大者近10厘米。中等硬度,有彈性,高出皮面,與皮膚有粘連,不易推動,表面光滑,無波動感,其中心部位有針頭大臍孔凹樣開口,呈藍黑色,形如針頭粉刺,擠壓可出豆腐渣或面泥樣內容物,內容物為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細胞,常有腐臭味。皮脂腺囊腫癌變極為罕見,但易繼發感染,若并發感染可出現紅、腫、熱、痛炎性反應。囊腫在外力下可以破裂而暫時消退,但會形成瘢痕,且易于復發。

3、皮脂腺囊腫鑒別診斷

皮樣囊腫

是一種由偏離原位的皮膚細胞原基形成的先天性囊腫,位于皮下,不與皮膚粘連而與基底部組織粘連甚緊,常長在身體中線附近,好發于眼眶周圍,鼻根,枕部及口底等處,屬錯構瘤。

表皮樣囊腫

又稱外傷性表皮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的囊腫,多因外傷(尤其刺傷)將表皮植入真皮而成,腫物表面常有角質增生,好發于手及足踝等易受外傷和壓迫的部位。

皮下脂肪瘤

脂肪瘤呈扁平分葉狀,位于皮下,用手指沿腫物兩側相向推擠局部皮膚,可出現橘皮樣征。

皮脂腺囊腫和脂肪瘤的區別

病因區別

皮脂腺囊腫:皮脂腺是一種全漿分泌腺,沒有腺腔,整個細胞破裂即成為分泌物,和其中攜帶的細菌以及脫落的角質細胞形成皮脂,通過皮脂腺導管排出皮膚外部。當皮脂腺導管堵塞時,皮脂不能正常溢出、逐漸潴留積聚,腺體逐漸脹大就會形成滯留性囊腫,這就是皮脂腺囊腫。

脂肪瘤:正常人體內都會存在一種致瘤因子,在正常情況下,這種致瘤因子不會發病,但在各種內外環境的誘因影響作用下,使這種脂肪瘤致瘤因子處于活躍狀態,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再加上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謝異常等誘因條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會與機體的正常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結合,形成脂肪瘤。部分患者顯示有遺傳因素。

外形區別

皮脂腺囊腫:小者如米粒,大著直徑可達7~8厘米,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球形囊性腫物,偶見中央有針尖大的孔,可擠出油脂樣物,有臭味。

脂肪瘤:脂肪瘤和周圍組織之間的邊界很清楚,其質地較軟,大多數體積都較小,直徑1cm內,顏色和正常皮膚一樣,若放任其生長,有的直徑可達到20cm。

生長部位區別

皮脂腺囊腫:生長在體表的真皮層內,在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如頭部、面部、前胸、后背等。

脂肪瘤:生長在皮下組織中,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如四肢、軀干及腹腔之間。

易發病人群不同

皮脂腺囊腫: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人群,但在青壯年中比較多見。

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年齡多較大,兒童較少見。

皮脂腺囊腫會自行消失嗎

粉瘤一般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其是良性的存在,可治療也可不治療,除非是有炎症發生,則要進行抗菌治療。粉瘤常分布在皮脂腺較多的地方,如前胸、后背、頸部等,一般無自覺症狀,有時會出現紅腫熱痛。由于粉瘤的深淺不一,內容物多少不同,所以它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大小從米粒大至雞蛋般。一般治療是通過手術的方法把粉瘤切除,但是切除還有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在切除的時候連同囊壁一起切除,這樣可以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在開刀前要確保粉瘤穩定沒有炎症,有炎症的要進行抗菌治療,待炎症消退后再進行手術治療。一般長粉瘤不手術也是可以的,控制好而且觀察其變化即可,若其發炎發腫,可通過打針消腫,但腫瘤不會消失,復發還是有可能的。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