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猩紅熱的概述

1、定義

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稱之為“爛喉痧”。其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后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患病后由于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經由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由皮膚傷口或產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多見于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2、別稱

爛喉丹痧

3、發病部位

咽喉、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兒童

6、科室

傳染科

猩紅熱的典型症狀

1、猩紅熱的典型症狀

早期症狀: 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腭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頭紅腫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

晚期症狀: 3~4天后,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乳頭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2、猩紅熱的分類

2.1、普通型

在流行期間95%以上的患者屬于此型,病程1周左右。臨床表現為發熱、有全身中毒症狀,咽峽炎和典型的皮疹,頜下及頸淋巴結呈非化膿性炎症。

2.2、外科型或產科型

如中毒症狀較輕,則預后較好。病原菌從傷口或產道侵入而致病,故無咽峽炎;皮疹在傷口或產道周圍首先出現,由此向全身蔓延。

2.3、輕型

近年輕型患者所占比例增加,病程短。臨床表現為低熱、輕度咽痛,皮疹稀少,僅見于軀干部,消退很快,脫屑不明顯,但仍可發生變態反應性并發症。

2.4、膿毒型

罕見,猩紅熱症狀表現為咽部嚴重的化膿性炎症,滲出物多,形成膿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壞死而形成潰瘍。細菌擴散到附近組織,形成鼻竇炎、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及頸淋巴結炎,甚至頸部軟組織炎。還可引起敗血症和遷徙性化膿性病灶。

2.5、中毒型

少見。表現主要為中毒症狀明顯,患者高熱、頭痛、劇烈嘔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峽炎不重,但皮疹很明顯,可為出血性。但若發生休克,則皮疹常變成隱約可見,病死率高。

猩紅熱的病因病機

1、感染性病變

細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咽峽部,引起扁桃體周圍膿腫,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頸淋巴結炎,蜂窩織炎等,少數重症患者可出現敗血症和遷徙性化膿病灶。

2、中毒性病變

鏈球菌產生的紅疹毒素經咽部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頭暈,頭痛,食欲缺乏,納差等。

3、變態反應性病變

發生于個別病例,多見于病程第2~3周時,可能A群鏈球菌與被感染者的某些組織有相似的抗原,而產生免疫反應,或因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某些組織引起病變,主要引起心,腎及關節的變態反應性病變。

猩紅熱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猩紅熱是由于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需要和以下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1、藥疹:也能引起猩紅熱樣皮疹,其他如麻疹、風疹等發疹性疾病,均需與猩紅熱鑒別。緩症鏈球菌感染所致的“類猩紅熱”表現常較重,可有肝、腎損害或休克。需細菌培養方能鑒別。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某些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的內毒素分子結構有部分與紅疹毒素相同,也可引起猩紅熱樣皮疹。但皮疹消退快,且無脫皮表現,并常伴有遷徙性病灶,病原學檢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3、川崎病:發熱持續時間較長,可有草莓舌、猩紅熱樣皮疹,同時伴有眼結膜充血、口唇干裂、一過性頜下淋巴結腫大及指趾末端膜狀或套狀脫皮,可引起冠狀動脈病變,病原學檢查陰性,抗感染治療無效。

猩紅熱的并發症

1、化膿性并發症: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細菌直接侵襲附近組織器官所引起。常見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竇炎、頸部軟組織炎、蜂窩織炎、肺炎等。由于早期應用抗菌療法,此類并發症已少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中毒性并發症:由細菌各種生物因子引起,多見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變多為一過性,且預后良好。

3、變態反應性并發症:一般見于恢復期,可出現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腎小球腎炎。并發急性腎炎時一般病性輕,多能自愈,很少轉為慢性。

猩紅熱的防治方案

1、猩紅熱的預防方法

1.1、及時就醫:在猩紅熱的高發季節,尤其是在發現周圍有猩紅熱病人的時候,家長要對孩子的身體變化情況多加注意,一旦發覺孩子有皮疹或者發熱的症狀,要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1.2、加強學校衛生:猩紅熱高發時期,學校要多加注意,對學校的衛生清潔要做到為,如果發現有可疑者要要求其停課、就醫并接受隔離治療。對于患兒接觸過的餐具要做煮沸消毒處理,使用過的桌椅、用具要用蘇打水擦拭消毒。保證學校教師的通風換氣,每天都要保證至少三次、每次十五分鐘以上的通風處理,每天對教室、文具、文具、餐具等進行嚴格的清潔。

1.3、通風、消毒:患兒居住的環境要經常開窗通風,患兒用過的手絹等貼身物品要用開水煮湯,達到消毒的目的。患兒在痊愈之后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患兒的玩具和家里的家具都要用蘇打水或者肥皂水擦洗一遍,對于一些不能擦洗的物品,要放在戶外暴曬一到兩個小時。

1.4、治療、隔離患者:發現孩子患上猩紅熱要讓孩子臥床休息,到院治療或者在家里隔離治療,患病之后就不要跟其他兒童接觸了,與患兒有接觸的人要戴口罩。另外抗生素治療一定要足量,通常足量的抗生素在治療24個小時之后,患兒就沒有傳染性了。

2、猩紅熱的治療方法

2.1、一般治療,做好呼吸道隔離,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供給充足水分和營養;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

2.2、抗菌治療,首選青霉素,足量靜滴,療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靜脈注射,或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如有青霉素過敏,可選用紅霉素、頭孢霉素等藥物。

2.3、患上猩紅熱的話,則應該保持患者環境的通風,如果有條件的話,則應該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人。并且患者在急性期要臥床休息,這樣可以防止猩紅熱引起的心肌炎或者是腎炎。

2.4、飲食可給予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在發熱出疹時應讓患兒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可用淡鹽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軟膏涂口唇和鼻腔。

2.5、皮疹退后可出現皮膚脫屑,有癢感,要保持皮膚清潔。出疹期病兒皮膚瘙癢,如果抓破還會繼發感染,可涂爐甘石洗劑或75%酒精。

忌穿絨布或化纖內衣褲,以免加重瘙癢。脫皮時可涂凡士林或液體石蠟,有大片脫皮時需用剪刀剪掉,囑病兒不能用手強行剝離,以免引起皮膚感染。注意不要用手剝脫皮屑,以免引起感染。癢時可涂爐甘石洗劑。

2.6、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在發病2~3周時注意小便顏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醬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減少,面部、四肢浮腫,以及出現關節紅腫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2.7、患者在病情治愈之后的一個月內,則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化驗,這個可以及時發現并發症。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