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的概述

1、定義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是指顱內動脈的持續性收縮狀態。如果僅在血管造影時發現血管處于痙攣狀態,患者沒有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稱為無症狀血管痙攣;如果患者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則稱為症狀性血管痙攣,又稱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腦血管痙攣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并發症之一。

2、症狀部位

腦血管

3、症狀科室

神經內科

4、常見病因

顱內動脈瘤破裂后流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物導致

腦血管痙攣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顱內動脈瘤破裂常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產物是導致腦血管痙攣的最主要的原因。顱腦損傷、顱腦手術、血管內介入治療、結核性和化膿性腦膜炎、偏頭痛、高血壓性腦病等也可誘發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腦血管痙攣的檢查方法

腦血管痙攣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和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等。

CT診斷發現SAH準確率達99%以上,但對于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的檢出率僅為34%,因此不能作為病因診斷的唯一手段。

在臨床上,可以根據CT顯示的出血量估計腦血管痙攣的嚴重程度,即Fischer分級。根據該標準,0級為未見出血,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約為3%,1級為僅見基底池出血,血管痙攣發生率14%,2級為周邊腦池或側裂池出血,血管痙攣發生率38%,3級為廣泛SAH伴腦實質內血腫,4級為基底池和周邊腦池、側裂池較厚積血,相應的血管痙攣發生率均超過50%.

全腦血管造影對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的陽性檢出率很高,可以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動脈瘤的位置大小或畸形血管的形態分布,為治療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因此一直被作為判斷腦血管痙攣的金標準。但也有一定缺點,如,屬于一項有創性檢查,而且價格相對昂貴,操作復雜,有時不被病人接受。

TCD也是監測SAH后腦血管痙攣的一種較好的方法,特別是可以在一天內多次監測,動態觀察SAH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對腦血管痙攣的診斷及預后判斷均具有重要價值。其基本原理為通過血流速度的變化估計管腔狹窄的程度,最重要的檢測部位通常為雙側MCA,也可監測顱外段頸內動脈的血流狀況。

正常MCA血流速度為30~80 cm/s,一般腦血管痙攣的診斷標準為血流速度超過120 cm/s. TCD的優點為操作簡便,價格便宜,對病人無創傷,但通過血流速度間接診斷腦血管痙攣,特異性較高而敏感性相對較低,因此有人提出,將TCD診斷血管痙攣的標準從120 cm/s降低到80 cm/s.如懷疑存在血管痙攣,整個治療期間均持續動態行TCD檢查。

2、腦血管痙攣的診斷鑒別方法

2.1、局灶性癲癇各種類型局灶性癲癇發作的表現與TIA有相似性,如癲癇感覺性發作或運動性發作易與TIA混淆。無張力性癲癇發作與猝倒發作相似。較可的是進行24小時腦電Holter監測,如有局灶性癲癇放電則可確診為癲癇,如無異常則考慮為TIA的可能。CT或MRI檢查發現腦內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慮為癲癇。

2.2、美尼爾病眩暈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可達2-3天),伴有耳鳴,多次發作后聽力減退,且無其他神經系統定位體征。

2.3、暈厥病前多有眼發黑、頭昏和站立不穩,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脈細和血壓下降,和一過性意識障礙但倒地后很快恢復,且無神經定位體征。多于直立位發生。

2.4、偏頭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發作以偏側頭痛、嘔吐等植物神經症狀為主,較少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喪失,發作時間也較長。無論何種因素所致TIA都應看作是發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短時間內反復多次發作者。本病可自行緩解,治療著重于預防復發。

腦血管痙攣的危害

腦血管痙攣如果合并顱內動脈瘤,或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則容易導致腦出血的發生,如不及時處理則可出現癱瘓或其他神經系統症狀甚至危及生命。腦血管痙攣患者會出現嚴重頭痛、嘔吐、頸項僵硬,查體出現腦膜刺激征陽性,腰椎穿刺檢查、腦CT、多譜勒或腦血管造影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本病病情嚴重,如不及時處理可以出現癱瘓或其他神經系統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患上腦血管痙攣的患者,則會出現反復頭痛以及頭暈、記憶力下降和失眠、焦慮等症狀。

腦血管痙攣的防治方法

1、腦血管痙攣的預防方法

避免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失眠、過度勞累、生活無規律、焦慮、抑郁,這些因素可使脂代謝紊亂。中老年人不要長期打麻將、下棋,保持心平氣和,盡量少生氣。

2、腦血管痙攣的治療方法

病因治療。盡早明確病因,及時處理原發病,如盡早處理顱內動脈瘤、減少顱腦手術或血管內介入操作的局部血管刺激和損傷等。

藥物治療。尼莫地平、法舒地爾等可用于治療腦血管痙攣,其他如血管內治療、改善腦灌注等治療,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具體選擇治療方案。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