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的概述

1、定義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征。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兒童。

6、科室

感染科。

麻疹的典型症狀

1、麻疹的典型症狀

有發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適。有時在腭垂(又稱懸雍垂)、扁桃體、咽后壁、軟腭處可發現棕紅色斑點。

2、麻疹的分類

2.1、慢性蕁麻疹

全身症狀一般較輕,但風團時多時少,反復發作,有的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2.2、急性蕁麻疹

起病急,有劇烈癢感,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這種皮疹來的快去的也快,一天之內可發生數次。病情嚴重者可伴有心慌,煩躁,惡心,嘔吐等症狀。

2.3、膽堿能性蕁麻疹

常見于青年,由于運動,受熱等使軀體深部溫度升高,促使乙酰膽堿作用于肥大細胞而發生。風團在受刺激后數分鐘之內出現,可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內消退,自覺劇癢。

2.4、人工蕁麻疹

又稱皮膚劃痕症。用手搔抓皮膚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后,沿著劃痕出現的皮膚隆起,并伴有瘙癢的症狀。

2.5、日光性蕁麻疹

皮膚暴露在日光數分鐘后,局部迅速出現瘙癢、紅斑和風團。風團發生后約經1至數小時消退。發生皮疹的同時,可伴有畏寒、疲勞、暈厥、腸痙攣,這些症狀在數小時內消失。

麻疹的病因病機

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為單股負鏈RNA病毒。直徑約100~250nm,衣殼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此病毒抵抗力不強,對干燥、日光、高溫均敏感,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但在低溫中能長期存活。

麻疹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檢查方法

1.1、細胞學和病毒抗原檢查

取鼻咽部吸取物或鼻咽拭子或尿液沉渣的脫落細胞涂片,采用Gemsa或HE染色,在普通光鏡下可見到多核巨細胞形成和分布于上皮細胞核內和胞漿內的嗜酸性包涵體,病程第1周檢查陽性率可高達90%左右,對麻疹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果對上述涂片標本作特異性抗體標記染色,則可進一步檢查麻疹病毒抗原。

1.2、血清抗體檢測

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是新近感染的標志,應用免疫熒光或捕獲ELISA法檢測麻疹IgM抗體,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特異性診斷方法,僅需單份血清標本,在發病后3天左右即可檢出(發病后5~20天檢出陽性率最高),且不受類風濕因子干擾,如果近1個月內未接種過麻苗,而血清麻疹IgM抗體陽性,即可確診,留取病程急性期和恢復期(病后2~4周)雙份血清,以血凝抑制(H1)試驗和微量中和試驗檢測總抗體,或以ELISA,IFA檢測麻疹IgG抗體,則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4倍增長,方有診斷價值,可作為回顧性診斷依據。

2、診斷鑒別

2.1、風疹(rubella):多見于幼兒,中毒症狀及呼吸道炎症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

2.2、幼兒急疹(exanthemasubitum,rosedainfantum):多見于2歲以內嬰幼兒,驟發高熱,上呼吸道症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后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征。

2.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1~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2.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發生皮疹。多見于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不一,可反復出現,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

2.5、其它:應與敗血症、斑疹傷寒、藥物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相鑒別。

麻疹的并發症

1、腦炎

麻疹并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較其他出疹性疾病為多,發病率約1‰~2‰。多發生于出疹后2~5天,偶見于前驅期,也可在出疹后2~3周發病。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發生者多有腦組織髓鞘病變,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常出現高熱、肢體癱瘓及呼吸衰竭。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中細胞數增至50~500/mm3,以單核細胞為多,蛋白質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強直性癱瘓、智力障礙、失明等后遺症。

2、喉炎

麻疹患者常伴有輕度喉炎,出現聲音嘶啞,有刺激性干咳。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則有聲嘶加劇。咳嗽犬吠樣,出現喉梗阻現象,缺氧、青紫、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三凹征明顯。如不及時處理,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則可迅速發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3、肺炎

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巨細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并發繼發性肺炎,以出疹期為多見。病原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并發肺炎時全身症狀加重,體溫持續升高,出現氣促、鼻翼扇動、發紺、肺部有中、小濕啰音。常并發膿胸、膿氣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環衰竭等。若病程遷延不愈,可引起支氣管擴張症。嚴重肺炎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4、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重症麻疹因高熱、中毒症狀嚴重,可影響心肌功能,尤其在營養不良小兒及并發肺炎時。臨床表現為氣促缺氧明顯,四肢冷、發紺、心率快、心音弱、肝臟增大。心電圖顯示T波和ST段改變及低電壓。病毒重危。

5、其他

尚可并發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為細菌繼發感染。常因慢性腹瀉、照顧不當、忌口等引起營養不良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原有結核病灶者可擴散惡化,發生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麻疹后也易發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麻疹的防治方案

1、麻疹的預防方法

1.1、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后5天內立即給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預防麻疹發病;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后應采取主動免疫措施。

1.2、主動免疫

采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后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并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所以4~6歲或11~12歲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入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1.3、控制傳染源

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1.4、切斷傳染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并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2、麻疹的治療方法

2.1、一般治療

隔離,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黏膜清潔,口腔應保持濕潤清潔,可用鹽水漱口,每天重復幾次。一旦發現手心腳心有疹子出現,說明疹子已經出全,病人進入恢復期。密切觀察病情,出現合并症立即看醫生。

2.2、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