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

腸息肉的概述

1、定義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2、別稱

3、發病部位

結腸和直腸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男性

6、科室

消化內科

腸息肉的典型症狀

1、腸息肉的典型症狀

根據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數量多少,臨床表現不同。

1.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息肉較大時可引致腸套疊;息肉巨大或多發者可發生腸梗阻;長蒂且位置近肛門者息肉可脫出肛門。

1.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1.3、伴發出血者可出現貧血,出血量較大時可出現休克狀態。

2、腸息肉的分類

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腸息肉的病因病機

1、感染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食物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系。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腸息肉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管狀腺瘤呈息肉狀,單發或多發,多發腫瘤可集中在一段腸管或全部小腸。有蒂或無蒂,大小不等。鏡檢見腫瘤細胞主要為單層柱狀上皮被覆的腺體組織,腺體大小較不一致,形狀較不規則,上皮有輕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偶見。絨毛狀腺瘤肉眼見腫塊體積往往較大,呈乳頭狀或絨毛狀。鏡檢見,主要由絨毛狀結構,絨毛表面覆以分化較成熟的單層柱狀上皮細胞。

腸息肉的并發症

1、大量便血:便血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標。這里所說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時間內大量腸出血,伴有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輸血治療。

2、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見于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臨床上一般無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本病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鑒別良性惡性。

3、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并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于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4、中毒性腸擴張:這是本病的一個嚴重并發症,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并發腸穿孔。

5、結腸癌:約5%病例發生癌變,多見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腸息肉的防治方案

1、腸息肉的預防方法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2、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對腸息肉的治療原則是:對于有症狀的息肉,應該予以治療;對于無症狀的息肉,則根據是否有癌變傾向決定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2.1、內鏡治療:通過內鏡切除直腸息肉是目前臨床最常用方法,該方法有患者的損傷少,創口小的優點。一般只有在癌變傾向的息肉,或者導致臨床症狀的息肉才需要考慮內鏡下治療。內鏡治療的方法很多,一般有蒂息肉最適合用內鏡切除,對于較大的有蒂息肉,可直接用接高頻電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進行切除;對于較小的有蒂息肉,可在內鏡下直接用活檢鉗鉗取切除。

2.2、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適用于內鏡切除不徹底、者腺瘤性息肉、不明原因的息肉,常用的手術方法應根據息肉的大小、部位、范圍而定,通常可做局部切除、腸段切除、結腸次全切除、全結腸切除等。若息肉發生惡變,應根據息肉浸潤的范圍進行切除,并在此基礎上輔助治療,術后注意定期復查,避免復發。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