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的概述

1、定義

十二指腸潰瘍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類型。好發于氣候變化較大的冬春兩季。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與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SAID)、生活及飲食不規律、工作及外界壓力、吸煙、飲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95%),以前壁居多,其次為后壁、下壁、上壁。

2、別稱

3、發病部位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多見于青壯年

6、科室

消化內科 胃腸外科

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症狀

1、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症狀

感覺上腹不適,疼痛位于劍突和臍之間,多在上腹部,靠近中線的任何一側,通常是右側。疼痛的范圍往往非常局限,可用一、二個手指明確指出疼痛區域,直徑約在2~10cm之間。

2、十二指腸潰瘍的分類

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病機

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生在于十二指腸部位的局限性組織缺失胃十二指腸潰瘍,累及粘膜、粘膜下層和肌層的非特異性潰瘍。其形成的機理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與十二指腸的抵御作用之間失去平衡,故屬消化性潰瘍范疇(消化性潰瘍還包括胃潰瘍)。本病是具有反復發作傾向的一種慢性消化道疾病。因本病以慢性周期性發作并有節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故歸屬于中醫“胃脘痛”、“肝胃氣痛”等的范圍。目前多數學者傾向于“胃脘痛”為本病的中醫對應病名。其并發症則與中醫學中的“嘔吐”、“血證”相同。

十二指腸潰瘍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特點是上腹部疼痛或飽脹不適,也可有反酸、噯氣等表現,體檢可完全正常或僅有上腹部輕度壓痛,胃鏡和X線檢查可以鑒別。

2、胃癌:臨床上難以區分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癌性潰瘍有時經治療也可暫時愈合,故極易誤診為良性潰瘍。兩者鑒別主要依靠X線鋇餐和胃鏡檢查,一般而言,鋇餐檢查時,如發現龕影位于胃腔輪廓內,龕影周圍黏膜強直、僵硬,向潰瘍聚集的黏膜皺襞有中斷現象是惡性潰瘍的特點。胃鏡下如潰瘍直徑大于 2.5cm,形態不規則,底部附以污穢苔,周邊呈圍堤狀、僵硬,觸之易出血,以及局部蠕動減弱或消失是惡性潰瘍的特點。結合潰瘍邊緣黏膜病理組織學檢查即可確診。

3、胃泌素瘤:亦稱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是胰腺非β細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其特征是血清胃泌素異常增高,胃酸分泌增高、上消化道多發、難治性潰瘍伴腹瀉。與普通消化性潰瘍相比,胃泌素瘤所致的潰瘍呈多發性,位置不典型(如球后、空腸),且難以治愈,并發症多見。胃酸分泌量和血清胃泌素檢測有助于兩者的鑒別,B超、CT、MRI檢查如能發現胰腺或其他組織內有小的腫瘤瘤體時則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4、鉤蟲病:十二指腸鉤蟲病者症狀可類似于十二指腸潰瘍,但胃鏡檢查如在十二指腸降部見到鉤蟲蟲體或出血點,或糞檢發現鉤蟲卵則有助于診斷。

十二指腸潰瘍的并發症

1、胃出口梗阻

慢性十二指腸潰瘍均可引起瘢痕形成,從而影響胃的排空,這種情況稱為胃出口梗阻。患者常主訴進食后上腹脹滿、早飽感及嘔吐幾小時甚至幾天前的臭宿食,嘔吐可在晚上加重;嘔吐與潰瘍疼痛的關系不確定。嘔吐物常常含有消化不良的上一餐食物。嘔吐后上腹不適或疼痛可暫時緩解。長時間的胃出口梗阻常表現出輕微的疼痛和較長時間間隔的嘔吐發作。此時患者體重下降明顯,并且導致最終在一次急性發作時達到頂點,伴隨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慢性出口梗阻病人可出現低氯性堿中毒、手足抽搐、體重下降,有時可合并吸入性肺炎。

2、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近期資料表明,男女潰瘍病患者每年發生穿孔的比率分別為O.8%和O.3%,其中大多數患者有大量吸煙史。上述穿孔發病率尚未統計有關老年人大量應用ASA/NSAIDs的影響,而目前這部分患者穿孔的發病率正在升高。至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幽門螺桿菌陰性但使用ASA/NSAIDs者或兩種危險因素并存的患者,發生穿孔的相對危險性,目前尚不清楚。

潰瘍穿孔常急驟起病,一開始即伴發全腹劇痛、腸鳴音消失及明顯的腹肌緊張(板狀腹)。患者不愿移動,有瀕死感。穿孔可為潰瘍的首發表現,尤其多見于應用ASA/NSAIDs或卓-艾綜合征的病人。

3、穿透性潰瘍

與穿孔不同,潰瘍穿透(penetration)至毗鄰臟器如肝、胰腺或膽道系統,極少引起嚴重后果。臨床可表現為腹痛加重,失去節律性,局部壓痛加重,藥物需要量增加或出現其他疾病的表現,如胰腺炎或膽管炎。最常見的表現是胰腺炎。大多數病例嚴格內科治療效果良好,僅少數患者需外科治療。

4、出血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病因,占其中的1/3~1/2。有10%~15%的潰瘍患者以出血為首發症狀。總死亡率約10%,但老年患者及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病人死亡率明顯增加。長期隨訪觀察的結果表明,在10~15年中,約15%的潰瘍患者發生出血;15~25年中,25%~40%的潰瘍病人發生出血。這些統計數字來源于一些較早的研究,當時潰瘍病的治療常常不規律,也不充分。近期的統計資料則顯示5年內約1 2%的患者發生出血,或每年有2.7%的男性患者及2.5%的女性患者發生出血。曾有出血史的患者再出血率為5%。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患者無特異性症狀,只有30%~40%的出血患者具有前期的潰瘍症狀。除十二指腸潰瘍典型的、有節律的、周期性的上腹痛外,其他症狀包括腹脹、厭食、反酸、惡心或嘔吐,也可以除嘔血、黑便外無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的防治方案

1、十二指腸潰瘍的預防方法

1.1、戒煙

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潰瘍病發生率高2倍,吸煙影響潰瘍愈合和可促進潰瘍復發,其可能機制:

1.2、飲食

控制酒,咖啡,濃茶,可口可樂等飲料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易誘發潰瘍病,吃精制低纖維素食物者比吃高纖維素者潰瘍發病率高,有人認為多渣食物或許有促進表皮生長因子或前列腺素釋放增多的作用。

1.3、精神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十二指腸潰瘍,人在應激狀態時,可能促進胃的分泌和運動功能增強,胃酸分泌增多和加速胃的排空,同時由于交感神經興奮使胃十二指腸血管收縮,黏膜血流量下降,削弱了黏膜自身防御功能。

1.4、藥物

長期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約有百分之10~百分之25患者發生潰瘍病,其中以胃潰瘍更為多見,除藥物對胃十二指腸黏膜直接刺激作用外,主要是由于這類藥物抑制體內的環氧化酶活性使黏膜內前列腺素合成減少,削弱了對黏膜的保護作用,阿司匹林原物是脂溶性的,能穿透上皮細胞膜破壞黏膜屏障。

1.5、規律飲食

研究表明,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避免過饑或過飽,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

2、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因此必須聯合用藥。近年來國際上抗幽門螺桿菌相關指南及共識,推薦的一線治療方案是以PPI為基礎加上兩種抗生素的三聯治療方案,療程7d~14d。臨床證實其具有療效高、耐受性和依從性好等優點。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環素、呋喃唑酮、某些喹喏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PPI及膠體鉍體內能抑制幽門螺桿菌,與上述抗生素有協同殺菌作用。

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療程一般為4-6周,部分需要維持8周,前2周一般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隨后繼續予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保護胃粘膜的藥物鞏固治療。由于治療周期相對較長,因此需要患者積極配合,堅持服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情。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