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

小兒發燒的概述

1、定義

小兒發燒是指當小兒發熱,溫度在39.1~41℃左右。發熱時間超過兩周為長期發熱。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中度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為41℃以上。小兒的正常體溫可以因性別、年齡、晝夜及季節變化、飲食、哭鬧、氣溫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響有一定范圍的波動。體溫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義。

2、別稱

小兒發熱、寶寶發燒。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少兒。

6、科室

兒科。

小兒發燒的典型症狀

1、小兒發燒的典型症狀

發熱、疲倦乏力、食欲減退、皮疹等。

2、小兒發燒的分類

小兒發燒的分類有:短期發熱(發熱<2周)、長期發熱(發熱≥2周)和慢性低熱(長期低熱)。

小兒發燒的病因病機

1、短期發熱(發熱<2周):短期發熱在兒科多數由感染引起,一般預后良好或屬自限性疾病,但發熱也可能是危重患兒的早期表現,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等中毒症狀較重的小兒。應注意患兒的病史、傳染病接觸史,及有無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症狀與體征,有無皮疹、出血點、黃疸、貧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長期發熱(發熱≥2周):

2.1、感染性發熱:包括呼吸系統感染(最多見,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其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心血管系統感染、肝膽系統感染);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症、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等);膿腫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2、非感染性發熱:包括風濕性疾病;組織破壞或壞死惡性腫瘤,以白血病最常見;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其他藥物熱、藥物中毒等。

3、慢性低熱(長期低熱):指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熱,57%為非感染性發熱,3%原因不明。

小兒發燒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C-反應蛋白、前降鈣素原、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肝腎功能、肥達反應、外斐反應、嗜異性凝集試驗、肺炎支原體抗體和類風濕因子等,還應做結核菌素試驗、糞便常規、尿常規、腦脊液檢查、骨髓穿刺。

2、影像學、心電圖及活體組織檢查: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輔助檢查,如X線、CT、磁共振、B型超聲、心電圖等檢查及活體組織病檢。

對小兒發熱,尤其是長期發熱的病兒,要詳細了解病史,注意在發熱的同時所伴隨的其他症狀,并根據患兒的年齡、發病季節、有無傳染病接觸史等情況進行分析,并認真進行體檢。除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外,還要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輔助檢查。

小兒發燒的并發症

1、脫水及酸堿平衡紊亂:高熱容易造成脫水,也因服退熱藥大量出汗時體內喪失水分。脫水不僅使退熱困難,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發生酸中毒等。同時血中鈉濃度升高,血液高滲,患兒會發生口干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說胡話或抽搐,熱度不僅不退且會更高,可能會發生低鈉血症,多見于平時有營養不良的嬰幼兒。

2、熱性驚厥:有些患兒發熱時可發生抽搐,多發生于高熱驟起之時,一次發熱一般發作一次,很少超過2次以上,只要抽搐時間不長,處理得當,對孩子健康影響不大。

3、腦水腫:當體溫超過41℃時,體內蛋白質會發生分解,可引起腦水腫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腦病后遺症。因此,孩子出現40℃以上高熱時必須緊急處理。

小兒發燒的防治方案

1、小兒發燒的預防方法

1.1、夏季使用空調納涼溫度不能過低。

1.2、飲食方面也不能讓孩子貪涼。

1.3、不能總是強迫孩子不斷地“再吃點”。

1.4、讓寶寶多喝水。

1.5、不要讓寶寶穿得太多。

1.6、鼓勵寶寶多運動。

1.7、讓寶寶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1.8、鼓勵寶寶勤洗手。

1.9、讓寶寶多與外界接觸。

2、小兒發燒的治療方法

2.1、治療原發病: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因此,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于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

2.2、退熱治療:高熱持續不退的患兒,為避免引起腦細胞損傷和由于體溫過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適當的降溫措施。

2.3、常用的降溫措施有:物理降溫、藥物降溫 、中醫藥降溫和人工冬眠療法。

2.4、其他對症支持治療:提供舒適的降溫環境,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衣著要涼爽透氣,切忌采用捂被子發汗。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保持大小便通暢。給患兒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