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口蹄疫的概述

1、定義

口蹄疫Aftosa(屬一類傳染病)俗名“口瘡”、“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偶見于人和其他動物。其臨診特征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

2、別稱

蹄癀

3、發病部位

口、手、足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傳染科

口蹄疫的典型症狀

1、口蹄疫的典型症狀

該病潛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一41℃。發病1—2天后,病牛齒齦、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狀掛于嘴邊。采食及反芻停止。水皰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潰瘍,這時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后,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后逐漸愈合。有時在乳頭皮膚上也可見到水皰。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變則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該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皰愈合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節律不齊,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往往因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這種病型叫惡性口蹄疫,死亡率高達25%~50%。犢牛發病時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皰,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極高。

2、口蹄疫的分類

良性口蹄疫

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變則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

惡性口蹄疫

在水皰愈合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節律不齊,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往往因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達25%~50%。

口蹄疫的病因病機

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種口蹄疫病毒屬的病毒引起的。口蹄疫病毒有7種抗原性截然不同的血清類型。口蹄疫病毒屬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屬,是病毒中最細微的一級。其最大顆粒直徑為23納米,最小顆粒直徑為7—8納米。已發現的口蹄疫病毒有A、O、C、SAT1、SAT2、SAT3和ASIA1等7個血清型。各型的抗原不同,不能相互免疫。每個類型內又有多個亞型,共有65個亞型。中國流行的口蹄疫主要為A、O、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口蹄疫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口蹄疫病變典型易辨認,故結合臨床病學調查不難作出初步診斷。其診斷要點為:發病急、流行快、傳播廣、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經過;大量流涎,呈引縷狀;口蹄瘡定位明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頭皮膚),病變特異(水泡、糜爛);惡性口蹄疫時可見虎斑心;為進一步確診可采用動物接種試駿、血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等。

口蹄疫的并發症

本病由于皮膚損傷,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于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口蹄疫的防治方案

1、口蹄疫的預防方法

加強管理和檢疫,此病是人畜共患疾病,當有疑似口蹄疫發生時應及時上報,同時嚴格實施局部封鎖、隔離、消毒和治療綜合措施,凡與病畜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應注意。

2、口蹄疫的治療方法

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為主。如降溫、給予營養制劑,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糜爛面可涂1%~2%明礬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鉀5g、乙醇100ml、溶合后加入甘油10ml)或口腔局部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高錳酸鉀溶液漱口。手、足患部涂以各種抗生素軟膏如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等治療水皰爛斑效果較好,可以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