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概述

1、定義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症候群,可由多種疾病所致。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及直腸。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譯為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管的出血。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新名詞“中消化道”改變了對消化道的傳統分段概念的認識。新定義以十二指腸乳頭、回盲瓣為標志,將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乳頭以上)、“中消化道”(十二指腸乳頭至回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腸、結、直腸)。

2、別稱

3、發病部位

消化道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消化內科

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狀

1、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狀

根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臨床表現各異。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無明顯自覺症狀。急性、大量出血時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狀,甚或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休克等症狀。

2、消化道出血的分類

暫無分類。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機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消化道出血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嘔血者首先應與鼻出血、拔牙或扁桃體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區別,也需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咯血相區別。此外,口服禽獸血液、骨炭、鉍劑和某些中藥也可引起糞便發黑,應注意鑒別。少數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在臨床上常未出現嘔血,黑便而首先表現為周圍循環衰竭,此時立即直腸指檢有助于發現尚未排出的血便。有時尚需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消化道出血的并發症

常有貧血,嚴重時會并發失血性休克等。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方案

1、消化道出血的預防方法

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如食管炎症、胃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減少出血機會。慢性病患者,如身體虛弱,常服維生素C,以及大補氣血之中藥,以提高機體適應能力。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睡眠應充足,避免情緒緊張,保持情緒穩定。

2、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方法

臥床休息;觀察神色和肢體皮膚是冷濕或溫暖;記錄血壓、脈搏、出血量與每小時尿量;保持靜脈能路并測定中心靜脈壓。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時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適當進流質。多數病人在出血后常有發熱,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當血紅蛋白低于9g/dl,收縮血壓低于12kPa(90mmHg)時,應立即輸入足夠量的全血。對肝硬化站靜脈高壓的患者要提防因輸血而增加門靜脈壓力激發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輸血、輸液量過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腫或誘發再次出血。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