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腦

乙腦的概述

1、定義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于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科學家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后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于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遺症,屬于血液傳染病。

2、別稱

日本乙型腦炎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神經科、感染科

乙腦的典型症狀

1、乙腦的典型症狀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或呈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

2、乙腦的分類

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極期

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症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直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病變(尤其是腦干)、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征,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陽性。

恢復期

極期過后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症狀逐日好轉。重症患者仍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咽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患者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症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后遺症期

少數重症患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經症狀,為后遺症,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癲癇等,如予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癲癇后遺症可持續終生。

乙腦的病因病機

乙腦病毒具較強的嗜神經性,對溫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腦組織內傳代,在雞胚、猴、腎及Hela細胞中可以生長并復制,適宜在蚊內繁殖的溫度為25℃~30℃。

乙腦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于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查。

乙腦的并發症

支氣管肺炎、褥瘡、腸炎、腦疝。

乙腦的防治方案

1、乙腦的預防方法

提高人群免疫力,對易感者,尤其是10歲以下兒童,定期作乙腦疫苗接種,一般在流行季節前1-2月進行。如有癱瘓可能給予按摩等,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2、乙腦的治療方法

患者應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溫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防止并發症和后遺症,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