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氣短

心慌氣短的概述

1、定義

心慌氣短是自覺心中跳動不安的一種症狀,俗稱“心慌”、“心跳”,即心悸。中醫又稱之為“驚悸”“怔忡”。心慌氣短可能和心情、年齡有關,也可能是心腦疾病造成的。常見于竇性心動過速的伴發症狀。

2、症狀部位

心臟。

3、症狀科室

中醫科,心內科。

4、常見病因

內因緣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外因緣于感受六淫、飲食勞倦、痰濁阻肺,心氣虛衰及心腎陽虛,氣陰兩虧等均可導致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與肺、腎關系密切,病情嚴重時則見五臟俱損。

心慌氣短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是中氣不足導致的氣血兩虛。可能是平時不鍛煉身體,作息時間不規律,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或電腦幅射,或血壓過低,或房事過度等所造成的。要早點治療才好,不然整個人都會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做事無精打采。長時間如此會使得人體免疫力下降,各種疾病接踵而至。

心慌氣短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心慌氣短的檢查方法

根據臨床表現症狀來判斷。或者通過心電圖,肺部x線片等儀器檢查。

2、心慌氣短的診斷鑒別方法

2.1、心悸為突出表現,檢查心臟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發現時,一般可診為心動悸;心悸而有器質性病損者,應作出原發病的診斷。

2.2、心臟的所有病變幾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現,其常見病種及其診斷,一般為:

2.2.1、青少年即心悸嚴重者,心痹等病的可能性較大。

2.2.2、中老年感心悸明顯,兼胸悶心痛者,多屬胸痹;心悸日久,活動勞累尤甚,兼喘咳咳痰者,肺心病、心衰較常見;兼眩暈頭痛者,多見于風眩影響及心。

2.2.3、發熱、心悸為主症者,常見于心癉。心悸、心痛并見,多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檢查證實有心包腔積液者,為支飲。

2.3、腦神經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導致心悸。

心慌氣短的危害

心慌氣短,如不及時治療,盲目拖延,會導致胸悶氣短疾病加重。發病時,胸悶氣短加劇、喘不上氣,如控制不當,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胸悶氣短病長期發展,也會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活質量等疾病的發生,會給肺部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會發生呼吸衰竭、死亡。

心慌氣短的防治方法

1、心慌氣短的預防方法

預防心慌氣短可通過以下方法:增強自身免疫力,注意飲食平衡和按摩內關穴。

2、心慌氣短的治療方法

物治療: 有心悸、胸悶、易汗、喜長出氣等β-受體高敏症狀者,可用安定2.5mg、心得安10mg 口服(或氨酰心安12 .5~25mg 1~2次/日)。

針灸療法:取穴內關、間使、心俞、膻中、神門,巨闕、三陰交、太溪等,可采用針刺、溫針、艾灸等。

關聯內容